【一】绝对铁粉
“她”是铁粉。凡是史铁生的作品,“她”如数家珍。我真怀疑史铁生的作品会勾魂。
还记得,当初我在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走错地方啦。
“她”那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我保证,如果你要是上前拍“她”一下,“她”浑身上下都能往下掉土渣儿。
静悄悄的阅览室,“她”旁若无人的趴在了桌子上,胳膊下面压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顺着嘴角,流着口水,真睡着了。
够胆,“她”竟敢把史先生的《我与地坛》给睡了。我想除了“她”整个阅览室你找不到第二个人啦。
这丫头是不是疯了,还是没心没肺。也许这就是咱天津人常说的:“缺心眼”吧。
说实话,还真难得让我感慨一下,更何况爱书之人哪有不心疼的书的道理,“她”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毫不夸张的讲,这两年能够静静的坐下来,潜心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人不多,特别是《我与地坛》,怎么形容才好呢?凤毛麟角吧。
也难怪我心存疑虑,这姑娘是从哪来的?这么奇葩,绝对铁粉。
【二】我与地坛
我第一次看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时还在上高中。对于母亲的理解仿佛一夜之间就让我长大成人啦。
的确,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母亲,本应该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正常生活。
可是,就因为有了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憧憬而备受煎熬。
同样,遭受打击的儿子,他始终认为只有他一个人在忍受着折磨。
痛苦成了属于他的专利,直到后来,他才真正明白了这痛苦和煎熬在他母亲那里,是成倍递增的。
他可以喊,他可以哭,甚至通过耍一耍孩子脾气,来发泄一下。可是当的妈都不行,绝对不可以。
其实,谁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故事呢?如果说《我与地坛》它最有人情味,充满了人性关怀,那么有谁来告诉我,人为什么活着?
这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老生常谈。它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痛苦是拿来面对的,千万别把死亡当成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
最可贵的是,通过一个残疾人的觉悟,让我们这些四肢健全却行尸走肉的人,简直无地自容。
既然父母给了我们一次生存的机会,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活着走出来,写出你的精采。
【三】命若琴弦
如果说史铁生通过《我与地坛》形象的为我们刻画岀一幅母爱如山的当代上河图,那么《命若琴弦》一书,就是对我们生存的再一次拷问。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
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来,也无所谓到哪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开门见山的平铺直叙,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深刻的去思考的高度,并且为揣摩其中的哲理做了最简单的铺垫。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这就是人生。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也许,我们的一生就是个圆,以出生为起点开始画孤,最终又回到起点。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的人生捅了个天大的窟窿,让人看了就心寒。
也有人把自己的人生画成了一张饼。记住,你这张饼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饼它能不能充飢,这才是关键。
【四】曲终人散
就如同老瞎子带子小瞎子翻山越岭,常年奔波在外,整整50年。
这五十年来,他始终坚信只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可以取得琴中复明的药方。
直到最后有一天,当他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就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的心死了,灵魂也就飞了。
但是,老瞎子为了让小瞎子心存一念,希望他勇敢的活下去,于是,又把谎言传给了小瞎子。
我们又何尝不是瞎子。虽然我们不会操琴,但是和弹琴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就像弹琴,哪怕就一首,只要你弹好了,我想己经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