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吧,我承认自己老了,对篮球的热情事实上也在2014年后消散殆尽,再不会因某个球星的退役、转会、交易而纠结。
就好像,今天的托尼帕克。17年的nba职业生涯,共计1198场比赛,37290分钟,18943分,3313篮板,6829助攻,6次全明星,4次总冠军,1次fmvp……,以上数据今天之前均来自一辆圣安东尼奥的“法国跑车”。
01年被马刺在首轮28顺位选中,随后几年在波波维奇的怒吼中逐步成长,与邓肯,吉诺比利组成三架马车,并03,05,07,14四次随队夺冠。那些年的帕克凭借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入成为马刺外线首席攻击手,承担着球队组织与得分的双重重担,也因此江湖上有了“顺境看帕克,逆境看邓肯,绝境看马努”的传说。
如果时间节点落在14年,帕克的职业生涯堪称球员典范,n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fmvp(05年吉诺比利曾无限接近这一荣誉),两次在总决赛舞台上狙击詹姆斯(最后一次直接导致the king 把天赋带回来克利夫兰),那时如果有人质疑帕克会终老马刺,恐怕会被所有人视为精神病,毕竟连老板霍尔特都承诺过:“we will die in peace”。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商业联盟。如科比,德克那样终老一队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韦德也不得不出走迈阿密,大梦也要流浪多伦多,费城之子艾弗森也难免晚景凄凉。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超强的新陈代谢能力,总有源源不断的“新面孔”来挑战“旧皇权”。“英雄总会迟暮,美人难免白头”大浪淘沙,任凭惊世的天赋与刻苦的努力,到头来一样会被时间老人所打败。当个人竞技状态,球员诉求,球队目标产生冲突时,球队与球星的分分合合也就在所难免。
这本是一个很普遍的道理,基本上有一点理智的人都会理解,当然前提是你不曾热爱过篮球。
我和身边的一些朋友之所以喜欢篮球除了因为超强的竞争性外,更多的是因为在某个球队或某个球星身上看到了一些篮球之外超出商业的东西,也因此会将个人的感情投射进去,变得非理性与狂热,提到篮球的某些话题时会带着感情上的宣泄。所以往往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事情,例如:乔丹在奇才对的那几年,大梦在多伦多的那几年,皮尔斯离开凯尔特人后的那几年。仿佛有的球员天生就应该属于一座城市,一支球队,就好像童话里的王子与公主注定要没羞没臊的生活在一起一样。
然而,当一个人年龄增长,经历增多,会发现许多事情本就是一厢情愿。许多事情如果停留的时间点不同,观者的感受也就不同,就好像:战国时期,庞涓废了孙膑,孙膑装疯逃至齐国,后来与田忌联手马陵道伏兵大败魏国,射杀庞涓,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英雄复仇的大团圆结局。然而事实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当年孙膑,田忌因斗争失败,被逼到了楚国。传奇英雄也不得善终。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对篮球的热爱停留在了14年,不在会纠结于一些篮球上的事。而且,我也相信帕克,吉诺比利,邓肯,包括波波老爷子也不会因为今天的签约而心生芥蒂。
毕竟, This is the business we have chose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