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 《生活的艺术》 ,我至今没有读完。
在我看来,这本书虽然看似极普通的一本书,却是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一直以为林语堂是美籍华人,其实不是。作为曾经早年留学海外,也定居过海外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祖籍是福建龙溪,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十年,他定居在中国的台湾。
林语堂的头脑非常的灵活和清醒,他也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人,这从他的字里行间能感觉到。
读书本身这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爱读书的人,视读书是一种乐趣,不爱读书的人,认为读书是一种煎熬。
仅就爱读书这件事,读书也有不同的读法,比如读书的时间地点、是随心的读,还是完成任务样的读。有人说,读书的人不是活了一世,这是我深有同感的,正为此,读书仿佛是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读书会看到生命以外的很多东西。
一本好书里有无穷无尽的书
读书的同时就会思考,好书可以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比如《 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书。林语堂说,一天当中24个小时,如果有2个小时是在书里,在书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是幸福的,逃离了现实琐碎生活,这种环境的改变,从心理效果上,等同于出门旅行。
我认为,爱读书又真正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说到读书环境,我又想到毛泽东可以在闹市里一心读书而不被打扰,这是现在的我怎么也难做到的。伟人有伟人的功力,这样的沉思境界,应该是常人无法做到的,这无比的入神,一个人的神完全在书里,思想当然是无穷无尽的,这是真正读进去的表现。我读书就怕别人打扰,如果隔壁的电视机声音大,我就会受到影响。
读书如同吃东西,读书如同和作家在谈恋爱
孩子和大人去饭馆吃饭,孩子大声说,“我要自己点菜”,这时父母是无法强迫的。我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经历,把我认为很好看的一本书,放在孩子的床头,无论放多久,孩子是不读的,孩子倾向自己的口味,就如同大人们谈恋爱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书读的多了,慢慢就能找到和自己性格、三观匹配的作家了。
至今,古代的作家中,苏轼的豪迈幽默是我喜欢的,现当代作家当中,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和我的性情极其相近的人,说明我读的书太少。
善读书者,终会找到自己的“文字爱人”
找对了作家,这个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维方式都合适的话,就能很好地领会他书里的字字和句句,只有这样的精神融洽才能滋养自己的灵魂,林语堂把这个称为“文字爱人”,他说,这样的爱人有了三四个以后,完全吞吸了他们的作品之后,自己便成一位作家了,哦!原来,我们要想成为作家,就要找到这样的“文字爱人”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贾宝玉读书,他人活得随性和飘逸,自然也喜欢这样的人,当北静王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说自己喜欢读庄子的书,在《红楼梦》第21回,有宝玉续庄子的描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繁华会迷了人的心性。
兴趣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读书是因为喜欢读书了才读,就想从红尘的烟火里跳出来,再跳入到书里的世界。
当下的现代人,要么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而读书,要么是为了拿文凭读书,或者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某些方面的知识而读书,林语堂说,这等同于一个参议员在发表演讲之前在阅读以前的旧案和报告,这是在搜寻资料,而不是在读书。
这样的比喻,我毫无意见。现在流行的开书单,我想也是这样的,这如同在吃别人嚼过的馍一样。书单只是在列举和展示,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完全代替自己读书的兴趣,兴趣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和某种思想的兴奋点,这个点怎么可能人人都一样呢?
有兴趣时,想读书随时随地可以读。是的,即使在课堂上也不妨碍我们的兴趣,还记得吗?上学时,女生爱读琼瑶的书,男生爱读金庸的书,呵呵,是兴趣使然,一往情深,不管老师在讲台上怎么怒吼,我们也跳不出书里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