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从《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得出的一些感想;浅薄意见,欢迎指正交流哇~
《社交红利2.0》从脸萌等爆火的应用讲起,里面很多的知识都让我对这一引爆现象开始有所了解,对一些常见的工作有了其他的认知,消磨时间诉求可以去理解玩法的开发,应用的频度与宽度即长短连接可以去看会员的作用等等。
作者说在社交网络中,只有产品在符合用户的某一种状态的时候才能在社交网络中引爆,并且还有两个前置条件是消磨用户的时间和自我认同。现在每个人的时间都被无数的应用,无数的消息所分割开来,每个人的时间都像破碎的镜子,由无数小的碎片拼凑而成,这个用户状态使得更多的开发者去设计更多好玩快速上手的应用去吸引用户。正如书中提到的四大定律中的新定律,用户都是喜新厌旧的,市场上每时每刻都在冒出新鲜的应用,一个爆火的应用也可能会瞬间爆火,这样的环境就意味着谁也无法感知下一个热点在哪里,就能创造过记录的人同样无法说明。
从引爆来说,朋友圈曾经有好几次被刷屏,有学校校庆祝福的,有微博热搜大事件发生引起的讨论,有国庆大家@微信官方要头像的等等,但是其实从我自身的好友圈来讲,在我朋友圈刷过屏的应用只有过王者荣耀、网易云音乐、支付宝等,脸萌等类似应用其实很少。轻应用在社交网络的引爆使得其成功方式在短时间迅速的引起关注,使得企业开始关注社交关系,期望能够复制这一成功路径。
书中提到部分开发者为了节省探索成本,选择复制已经爆火的应用进行创造,但是从四定律来说,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已经爆火的应用会在短时间又冷却下去,同时若是一九法则产生效果,那么留着复制者的红利或是剩余空间又有多少呢?有一款应用也曾火过,这款应用是轻芒阅读,不同于其他的应用满足用户碎片化的要求,这款应用实现将用户的时间聚合,它对公众号的内容进行聚合,就像看报纸一样,他将所有我们选择关注的内容进行统一汇总展示。用户其实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状态,也在通过一些措施,包括时间管理、消息聚合等方式来改变这一现象。
不管是曾经火爆的应用还是说现在正在火爆的应用,都被四定律所限制着,其实不只是应用,明星网红,新兴行业很多也是这样。但是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要符合用户的状态,这一点可能仅仅是对引爆社交网络的要求,但是从一定角度来讲,这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的一个点。若想要长久发展,仅仅符合用户状态是不够的,需要更大层面的,更加全面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点是从未改变的。
消磨用户时间是用户寻找应用的一个诉求点,从电商来说,这一点诉求同样是需要被满足的,但是用户为什么来这个平台,更多的是为了便宜。因此,是需要在满足消磨时间的诉求点之上满足基本诉求,才有可能长期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让用户发现更多价值的可能性。从引爆的应用类型来看,大平台软件是不符合这个要求,也许我们需要引爆的效果,同时我们也清楚是需要长时间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轻软件去打造大平台的碎片化软件去实现引爆社交圈,目的在于为大平台引流,那么这些软件的消亡速度已经不重要了,若成功引爆,那么目的就达到了。营销玩法,游戏玩法等的加入,很大程度上就是起了这样的作用,在满足用户消磨时间的诉求上,同时让用户对基本诉求有一个更深的满足体验感。
就如书中的百度魔图,哈图等曾经引爆社交圈的应用,细细一想如今又有几个人还在关注呢?长期的发展力才是更应该去着重发展的,就像是不管其他相机软件如何火,换了哪种形式的相机火,但手机里长期自带的相机永远是最基础的相机。拿一个很现实的距离,爆火的应用其实就像是看到某个长得好看的帅哥/美女,在某个时刻怦然心动,让你着迷,但是长时间接触下来,你又会被另外好看的帅哥/美女所吸引,“有颜”;而长时间的大平台就如同朝夕相处的另一半,没有花哨的外在,虽然是最适合你的,长时间的相处你觉得有些乏味和无聊了,“有才”。对于轻应用,需要在有“颜值”优势使得用户冲动的时候,发展自身的“才华”,而大平台则是需要通过包装自己,需要新的惊喜重新燃起激情,需要新的玩法去占用用户更多时间,再去发现更一个不同的我们,即实现“贪便宜”的需要基础上又能满足用户“贪玩”的诉求。社交引爆的最好的结果其实是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人品”问题暂且不提,那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价值观、社会责任的展示。
其他应用姑且不说,就我多次的体验来说,电商玩法加入社交分享之后,其实很多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游戏满足时间消耗了。从拼多多利用社交分享以来大火,社交电商、社交关系等一系列社交名词被关注着,每一个人都被看成是一个连结点,连接另一个或者另一群的点。我们就像是互联网时的“电脑”,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与我们的连接,顺着链路,连接上另外的 “电脑”。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样被对待是好是坏,从企业来说,这是一条新的增长点,获取流量从分享入手。从个人来讲,朋友的推荐确实会让人更加的关注一件事情,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分享是不参杂利益关系的,从情感上说就是真诚的。而企业利用其他利益点包括红包,砍价还是免费拿等都参杂着金钱等一些为自己着想的意味在里面,发给每一个好友的消耗的是一个有时候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人情。当自己发现好应用好文章时,分享给好友,好友喜欢,那两人可以就愉快交流使用感受,交流感想,两个人都是愉快的;但是若是让好友帮忙砍价,好友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体验感知的,或者说是负感知的。
另外我觉得社交分享忽视的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过度消费朋友圈,我们为什么会更乐于倾向于消费好友分享的产品,因为信任,每个在好友列表的人我们都会去相信他/她所推荐的商品吗?不会,正因为朋友在自己这里的地位特殊,所以信任,但是每个人这样的朋友有多少呢。社交关系间彼此的信任感不是这样去消耗的,而是用事实说话的,比如说开心消消乐,不分享,但是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在玩这个应用的好友的关数,从一定意义上,这样的不露声色的分享推荐才是正确的方法。又比如说奇迹暖暖这款换装游戏,可以看到每一关好友获得分数,暗中的较劲才是认真的。
现在也开始逐渐接触到一些产品运营的工作,如何从自己产品去定位自己的用户人群,怎么精准把握用户的需求,这本书也是给了一定的思路,关注用户现在关注的东西,去思考相关用户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没有的需求或者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在国庆期间,微信换头像的刷爆朋友圈,但是有个公众号在那一天也增粉了几万,他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做了一个H5,扫码发送头像可以制作国庆头像。复制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好的对策,因为可能复制的对象都没有弄明白原由,延伸其实我觉得反而更有利于去定义产品功能,设置产品的起点。
而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去发展产品,很多的时候,是展示某个好友的陷入成本,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用户。用户与企业的连接其实就是一场相遇、相识、相知、相惜、相守的际遇。
好友推荐不是说简单的分享行为就可以达成的,这样的简单的分享其实更多的是制造了两者的相遇;我们经常会听到说,这个是谁经常在我耳边提到的,这个我看见谁谁经常在用,无数次的相遇达成两者的相识;在自身有需要的时候,想起的往往是经常出现在生活情景中的使用,用户本身的需求,才会造成两者的相知。如何经营与用户的关系,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感情,让用户有这样的认知——在这个需求上,你就是“对”的,这才会实现相惜相守。
社交关系是一个长期关系,我认为其真正的红利不在于即时的引爆,而是在于长期的感情。真正的好友,即使长久未联系,但是我们依然信任,依然在意。社交关系是发展产品,增长流量的一个机遇,一个资源,但是不是在一开始蛮横侵占,因为社交关系连接的不是电脑,是好友,蛮横侵占也许刚开始能够看出来效果,获得爆发的利润,但是长期来看,是会造成反弹。
帮砍、助力等方式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厌烦,不仅仅是用户喜新厌旧的状态,更多的是好友情感的消耗。当然还有一定的因素是这样的玩法方式对于新老用户的巨大差距对待上,帮砍、助力之后却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王者的分享为什么不会造成用户的反感?分享双方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并且双方都是产品的用户,可以实现互助。社交网络的红利不是在于单方面的帮助,如何发挥社交网络的良性推荐作用,开发适合社交网络的玩法才是真正可以长期泉涌的红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