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我惊异地发现,那位碧眼紫发、目含精光的孙权,很值得研究的一个人物。若论智谋韬略,孙权逊于曹操,也不及刘备、诸葛亮。但令人奇怪的是,孙权能统摄江东之众,在危急关头站稳脚跟,跟曹操、刘备等老谋深算的对手抗衡,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顺势登上皇帝的宝座,令人敬佩。孙权为何能虎踞江东,傲视群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一起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用我们现代一句流行的话来概括:孙权是典型的“富二代”形象。孙权十八岁即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孙权的运气委实不错。至少,他应该比同时代的刘备要幸运得多。刘备从一位家徒四壁的贫苦农民做起,然后从军,一路奋斗,一路担惊受怕,最后才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孙权靠父亲孙坚的名头,继承亲哥孙策用生命打拼换来的江山,可谓坐享其成。当然,孙权这个人身上具有很多优点。如果他没有突出的优点,估计他也会像秦朝的胡亥、隋朝的杨广那样,把父兄留下来的基业挥霍得干干净净。
孙权虽然不是武将出身,其武艺跟武将们比起来,肯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孙权身上有一股英武之气,有一种永不服输、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三国志》里记载一段史料:孙权喜欢打猎,并有射虎的经历。有一次,他率众射虎,被虎所伤,但他忍着疼痛,拒绝将士们的帮忙,最终硬是亲手刺死了老虎。我们知道,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不要说跟猛虎搏斗,恐怕就是听到老虎的吼叫,也会惊得屁滚尿流,腿酸脚软,动弹不得。孙权面对猛虎,从容应对,毫无忌惮,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我们一点也不难理解了,当曹操举百万之众征讨江东时,当刘备率西蜀精兵猛攻东吴时,孙权心中是何等淡定和从容。一个人连猛虎都毫不畏惧,他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因此,我可以大胆从孙权身上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最需要的是百倍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所在。自古以来,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在气势上首先暗输一场,那么这个人以后的前途和命运便大约可想而知了。
在地利上,孙权占据绝对有利的地形。长江天堑,历来是战略要地。历史上,不少朝代就是利用长江之险,跟死对头隔江而治,形成对峙局面。在古代,仅凭落后的水上交通,要想一举突破长江防线,踏平江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英雄好汉面对长江天堑,不得不望江兴叹。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正是利用长江险要的地理位置,硬是把曹操的百万大军阻隔在长江北岸,然后利用火攻,一举击败劲敌曹操。
同样,公元221年,刘备统率西蜀雄兵猛攻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陆逊巧妙利用彝陵一带山川之险势,采用稳守反击的战术,把老谋深算的刘备彻底打败。若是没有长江和彝陵山川的险要,我个人认为,孙权决计难于对付拥有虎狼之师的曹操,也根本没有办法击败刘备的精兵猛将。
孙权在谋略上虽然略输于曹操和刘备,没有曹操和刘备的雄才大略,但孙权统帅能力并不在曹操和刘备之下。孙权有点像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本身的谋略并不超群,但他善于用将,善于用人,组建了一支高效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个团队发挥了超强的能量。最后,刘邦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孙权也一样,他善于发现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极善于管理政府机关的高级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让人才各司其职,一旦分工明确,他便不再轻易变更,更不会从中干涉,他甚至会顶住流言蜚语所带来的压力,总是立场坚定地站在高级人才的背后,给他们大力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使高级人才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完成重要工作或特殊使命。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抱定决心抗击曹操,即全力支持周瑜的抗战活动。当时,很多跟随孙坚、孙策的老将认为周瑜年纪太轻,资历尚浅,难于担当东吴大都督之职,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服从周瑜的将令和调遣。孙权得知情况后,亲自解下佩剑交给周瑜,让他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难能可贵的是,孙权亲自在后方为周瑜准备军马粮草,全力支援前方抗战。
彝陵之战时,刘备大举发兵征讨东吴,东吴兵将节节败退,无人可敌刘备。情势万分危急,东吴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关键时刻,孙权同样大胆启用少年书生陆逊,拜陆逊为东吴兵马大元帅,执掌东吴的军事指挥大权。那些出生入死的老将们根本不卖陆逊的帐,不服从陆逊的将令,孙权同样给了陆逊上方宝剑,让他拥有了先斩后奏的特权。这样一来,确保了东吴军界军令通畅,上下一心,为全力抵御强敌创造了先决条件。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国民党握有八百万大军而落败,而共产党的星星之火最终成为燎原之势?我读了三国史,找到了答案:政治上的腐败当然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在战场上行兵布阵,蒋介石要负主要责任。对于诡密无常的兵法,蒋介石本身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偏又要表现自己,不懂装懂,自以为老子是天下第一,别人都是饭桶,哪儿爆发战事,都可以见到他在前线干涉将军们用兵的身影,即使偶尔看不到他老人家的身影,他也会派出特派人员,带上他的手谕,横加干涉将军们如何用兵,如何克敌致胜。结果,在他的直接干涉下,朝令夕改,国民党军队连吃败仗,最后把老底都输光了。
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战场上敌我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只有灵活善变的将帅,才可以用兵如神,才可以抓住战机,才可以稳操胜券。如果上司不懂装懂,从中横加干涉,那么,既使姜子牙复生,诸葛亮再世,也无法挽回败局。
孙权吸取父亲孙坚、兄弟孙策流血的教训。孙坚素有“江东之虎”之称,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司职先锋,一路高奏凯歌,捷报频传,可见其威势之猛。孙策也有江东“小霸王”的绰号,令敌手生畏。应该说,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孙坚、孙策勇武有余,在武力上他们在江东、甚至在天下诸侯群雄面前绝对是相当当的角色。他们雄烈过人,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要弄清楚,打天下跟治理天下大不相同。如果君主没有德才,不施仁政,仅靠高压的军事力量压制老百姓,那绝对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迟早会出大问题。大秦帝国、大隋帝国、大清帝国,可谓强大极了,然而,它们不懂得爱惜民力,不懂得安抚百姓,结果,它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孙坚、孙策也死于刀剑之下。孙权从小在父兄的看管下长大,他目睹父兄流血牺牲,撒手西归,痛彻心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孙策在临死之前,也许良心发现自己所奉行的政策难于奏效,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孙权要善待旧将众官,爱惜民力,才可以确保江东无恙。孙权接过哥哥的帅印,坐镇江东,统领文武百官,适时修正父兄的路线和政策,既重视军事建设,又重视解决民生民计问题,这种刚柔相济、“两手硬”的策略,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呼声。自然,他的政权得以巩固下来。
孙权在管理政府部门时,充分运用谋士们的智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智囊,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却在孙权手下为谋士。东吴跟刘备集团交恶时,按照一般人的肚量,拿诸葛谨要挟诸葛亮,或者威逼刘备,是完全可能的事情。然而,孙权对诸葛谨的忠心并没有丝毫怀疑,在孙刘两家交恶时,诸葛谨总是充分发挥穿针引线、内引外联作用。当别人污蔑诸葛谨私通刘备时,孙权亲自出来替他说话,为他辩解。孙权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吕蒙原是行伍出身,武艺高强,作战勇敢,但他文化程度不高,可以说是个粗汉。孙权劝他要认真读书学习,加强修养,才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将军和统帅。吕蒙果真听从孙权的劝告,苦读兵书战策,很快成长起来,最后成为一代名将,一举用兵,成功地擒杀了不可一世的关羽,清除了一枚对东吴威胁极大的棋子,立下赫赫大功。吕蒙读书成才的故事一直传为千古佳话,这当然是孙权劝学的结果。
对于老臣张昭,孙权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孙策临死之时,嘱咐孙权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孙权一直谨记哥哥的教诲。张昭号称江东第一谋士,不仅是因为他年事较高,而且是因为他拥有满腹才学,德高望重,非一般人可比。在赤壁之战前,关于是战是和的危急关头,张昭投了投降曹操的一票,这令孙权大为伤心。但赤壁之战后,孙权并没有怪罪张昭,更没有把他打入冷宫,而是照样重用他。孙权这样做,非常可贵。我想,张昭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一辈子,一定会费尽心机,竭尽所能,帮助孙权治理江东。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次,在酒宴上,孙权手下谋士虞翻冲撞他,他大怒要杀虞翻,被手下的人拦住了。孙权知过能改,酒醒后,他对众文武说:以后我饮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人!孙权跟张昭也因为饮酒闹过矛盾,闹得不欢而散,谁也不搭理谁。后来,孙权迈出第一步,主动跟张昭和好。从中可以看出,孙权胸襟开阔,肚大容物,能够知错即改。你想想,如果换作其他的君主或领导,他能容得下部下跟自己赌气吗?不杀你的头就算祖宗保佑了,至于降职撤职查办,或流放在外,势必难免。
孙权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利用曹操与刘备的矛盾,在他们两者之间涉险游走。在曹操强大的时候,他跟刘备联合,一致对付曹操;在刘备强势的时候,他忍辱负重,投在曹魏的一边,一致对付刘备。比如,在夺取荆州时,他成功地跟曹操里应外合,共同出兵,斩杀了不可一世的关羽,打压了刘备,并严重地削弱了刘备集团的势力。在彝陵之战时,为了全力对付刘备,他再次主动跟曹魏示好,从而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为全面战胜刘备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不少人批评说,孙权是个势利小人,属于那种两面三刀、见风使舵、见好就收的人物。但对于相对弱小的国家来说,为了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孙权之举,也是迫于无奈。再说,在那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险恶年代,哪有公理可言?又有哪个军阀使的招数算得上光明磊落呢?
曹操拥有水陆两军,带甲百万,不可谓不强大,但他不能踏过江东半步;刘备拥有两川之地,雄兵也不下百万,兵势强盛,但他也不能占据东吴的一寸土地。孙权真英雄也!怪不得曹操不得不叹服,发出这样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也!”
孙权在位时,励精图治,江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好局面:谋士用心,武将用命,百姓乐业,令行禁止,军令通畅。再加上孙权拥有长江天堑,他终于做强坐大,才有了跟曹魏、西蜀叫板的资本,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割据南方的鼎盛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