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韦志中老师写的新书《权宜之计》,我也深有感慨。什么是权宜之计?韦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追求理想化的进程中,会遭遇一些文化动力的围堵,这些文化动力裹挟着一些人前进,推动着他们前行,进而走出新的路径,这些有点违背中庸之道的方式方法,我们就称之为权宜之“计”,它是人们追求理想人格过程中没法实现,而慢慢形成的“曲线救国”的方式。
根据多年来的见闻,我也说说日常的权宜之“计”的表现有哪些?
权宜之疯
临近小区有一对年龄近三十岁的夫妇闹起了离婚,我外出购物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前面围了一圈人,同时听到一个女士的哭闹声,嚎啕大哭式的,走过去了解详情,她的母亲带着欲哭无泪的表情解释说:自己的门婿有了新欢不要她了,女儿伤心欲绝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继而精神恍惚……女士因为遇到应激事件心理没法接受,接受不了而产生的躯体化反应,只能用疯癫状态表现出来应对外界的压力,这就是权宜之疯。
还有那个邻居家的女孩处于高考的压力下、学不会本来就很头疼,若回到家凉锅冷灶吃不上可口的饭菜这还不说,自己的父母整天吵吵闹闹,没有一刻的清闲、温暖,日久天长孩子心里不奔溃才怪呢?女孩消极思维占据上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有逃避现实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这称为权宜之死。这也许是女孩惩罚父母、唤醒父母、平衡家庭的一种手段。
还有权宜之病,这个病指的是身体的疾病,主要是心理作用引发的。
比如一些厌学的孩子,学不会又受老师的严管,长期压抑,就会以患病为借口向老师请假,想回家去治病,其实是他的心理抗拒学习、有情绪想逃避而选择的一种委婉的方式,这称为权宜之病。还有那些吵架中发疯犯癫的都是选择用身体做挡箭牌,想逃避现状而选择的一种缓“兵”之计。
再说权宜之偷,年前有一个邻班的男学生被叫到办公室问话,家长也被叫来了。班主任和家长对于该孩子有零花钱而故意偷拿学校卖铺零食的现象,百思而不得其解,他们无论怎么审问,孩子一脸平静、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后来得知: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故意找到了这个新奇刺激的方式达到自己被看见、被关注的目的,这样的孩子情感如此缺失,这样做是不是显很可怜?假如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乱加评判、武断地认为他人品有问题、是不是给孩子带去很多不好的影响?还有那些单亲家庭或和父母长期分离的孩子故意惹老师生气,故意挑衅老师权威,行为背后流露出的情感缺失、情绪的压抑,假如他们的情绪没有合理地加以释放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咱们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家长们多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不但会爱孩子还要能懂孩子,这也是我不断摸索,研究心理学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