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后一个月读了三本书,总结的时候一看,恰好这三本各代表了我最偏爱的三类书籍:业余闲暇时喜爱的哲学类、热爱行业的开发技术类、一直感兴趣且想要跨专业的心理类。这三个类别的书是在我至今不算长的人生中带给我最多收获的书,也是因为有这些书的存在,才使我对读书这件事有了兴致,养成了习惯,上了瘾最终成为了我的人生快事之一。就像人们的任何爱好一样,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不需要理由,也不会期望它给自己带来收获,读书于我而言就是享受这个过程,要问我真正得到了什么,这真是无法言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很享受某件事情,一定在受着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有一天暮然回首,才会发现某些惊喜的缘由,是那么的必然。所以接下来的我,还是抱着这个很简单的愿望——依然保持着清新的永不滞怠的心去生活,继续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妙不可言的快乐。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虽然本书的作者有着灵修家或宗教领袖之类的称谓,但我从来没有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宗教著作来读,我相信只要用一点心去感受和体会,就能发现除了作者偶尔用一些宗教来做比喻或事例之外,其实这本书仅仅只是一种反映他哲学思想的记录,所以我并不苟同所使用的什么灵学宗教大师之类推荐词来定性此书的类别。我感到特别喜悦的是,只要开始读这本书,我的心也会随着文字平静下来,这里无关任何的个人崇拜,并且也会遇到自己并不十分赞同的观点,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到可以和他人进行思维对话的过程让我如痴如醉,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内心一定是非常安宁的。对于书中所说的大多数思想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同意它和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或世界观中是两回事,且任何一个人确实都没有必要去强行把另一个人的思想照搬过来,那便是生硬的模仿,在应该从自己的人生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意义(或书中所说的真相)这点来说我是非常赞同的。另外一点跟我想法一致的是,必须终生保持一颗鲜活的心和大脑,不要被所谓的思维定势和固定的观点所占领头脑,固定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形成偏见,也根本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真理,不愿意时刻更新自己观点的人,一定是内心很懒惰的人,所以大家总是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越来越脱离进化着的社会。我想现在的人们真的应该放慢一些自己的脚步,不时驻足下来欣赏一下这个美丽又充满未知的世界。
JavaScript设计模式

终于抽时间把这本一直都很好奇的书看完了,相比之前看过的一本外国作者所著的设计模式,这本书的用语确实是比较随意且好懂的。用一种模拟菜鸟的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实战故事来介绍各种模式,是技术书里比较少见的写法,很好玩,对设计模式的分类讲解也比较容易让人理清使用思路。看完之后发现其实很多模式早就已经在使用了,只是自己没有总结出来提炼升华,从这点来说收益颇丰,特别是最后一篇的架构型设计模式,从书中给出的例子就能参透现在流行的几大JS框架的设计思想,原来并没有所想的那么深邃。虽然我一向不太喜欢解说或用词特别随意的实用书,但对于要理解一大本艰涩技术的书来说,活泼点的用语确实比较能让人能坚持到底。唯一一点不是太完美的是,书中使用语言特性比较原始,没有体现出新版本特点的优势,不过这可以留待读者自己去改进。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作为关于研究方法的教材,这本书还真是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心理研究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方法,有些是用来收集数据,有的是用来应用于实验或测量。对于我这个初学者而言,看完后得到最重要的一句感悟是——就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该使用什么方法还是得看具体情况。虽有有些研究方法是起源于很早的时期,但并没有哪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完全代替老的方法,所以大家都是各有千秋,各有适用的场景,这无疑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是一个容易产生不一致意见的温床。比较欣慰的是,书中已经详细列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我猜想在实际运用中,就像所有的工作中那样,研究者团队应该会讨论出一套大家都比较赞同且适合于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案吧。而对于独立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新手,想必要挑选出最优的方案还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