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是由于过年和外出旅游的原因吧,二月一晃眼就过去了,没什么实感。好在还是读了不少书,证明这一个月没有白白浪费。整个月中,身边都洋溢着浓烈的春节气氛,自然也没什么心思去仔细研读课本,大都挑了一些休闲书看。唯独《我们内心的冲突》是本月唯一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也是本月最难读的一本,满满的艰涩语句,读的我脑子都要转不过弯了。《金色梦乡》给我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伊坂幸太郎,架构大胆,情节跌宕起伏,好看。《分身》是看过电视剧之后第一次读原著,不仅有非常吸引人的题材,剧情交错,谜团铺垫吊足胃口。《摇摆的心》充满悬疑和冲突,但随后幸福又不期而至,衔接自然顺畅。以上这三本小说的结尾都让我觉得尤其圆满,这种圆满并不是所谓的大团圆,而是随着故事的进程,让我感受到就该这样发展,重重苦难过后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大脑使用指南》和《日本的逻辑》是两本很有意思的书,两书作者都年纪尚轻,但充满了各自对所在领域里的真知灼见,让人不可小觑。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将霍妮的理论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驱理论。作为现在入门心理学的学子来说,凭借着神经科学的飞跃进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可发展和可改善的积极态度是默认接受的前提。但是在几十年前心理学尚且不成熟,人类对自己的大脑无法适当理解的年代,即便是心理学家和医生也都普遍认为大脑神经疾病是无法逆转的。于是将背景放在那个年代中再来看这本书,就会觉得作者的理论是多么大胆,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在作者的理论中有着她看待人生的哲学态度,即认为解决内心冲突或保持心理健康是实现完整自我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态度在很多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里也屡见不鲜,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一种人生基本态度。作者师承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但在批判性审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基于大量临床实践之后,不拘泥于此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立的一套神经症冲突理论,为后人进行神经症的诊断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作者的冲突理论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看这本书时,将之前读过的一些人格心理学的著作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一些相通的脉络,脑海中的知识结构又进一步得到了补充。
分身
分身非常喜欢这本小说,总体来说就是它富有极大的戏剧化,尤其是最后一幕,主角带着在悲剧之后油然而生的希望相遇在唯美的薰衣草园中,这一画面久久定格在脑海里,回味不已。采用双主角平行的叙事手法来描述故事本生就比较容易制造错落的剧情铺垫。不得不说这里的剧情的交替让我很喜爱,就像一副拼图的两个方面,互相拼凑起来才缕清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在开头之处埋下的疑点都恰到好处,使人马上想去探索答案却又突然转到另一个角色的视野下,制造出一些干扰使读者无法立马拨云见日,只能跟随着主角的脚步来解开疑惑。整个剧情的主题本身就源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对于人性的探讨又使得这本小说提高了一个层次。撇开人道主义的观点来看,我对小说中描写的那些技术到底是真实可行还是稍微加工虚构非常感兴趣,至少让我产生了对生物遗传领域的兴趣,虽然有点夸张,但我想说不定这本书能在无意中促成一些未来伟大遗传学家的产生呢。
伽利略的苦恼
伽利略的苦恼旧书扫荡之一。可能有些故事已经在电视剧中看过了,所以觉得似曾相识吧。在凭借专业的科学手段制造出各种神奇案件来博人眼球之余伽利略系列的故事里总是穿插了一些这位古怪的科学家对这个世界中人性的一些思考,也使得这个推理系列不那么“纯粹”,这也正是主角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作为科学家的汤川有着毫无杂念的心,他无法原谅那些将科学作为杀人手段的嫌疑人,在解开科学谜题时毫不费力,但是将整个犯案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却需要了解人心这一种极为深奥的机制,有着纯粹之心的汤川在这一不擅长的领域,必然将生产极大的苦恼,此书标题刚好印证了人物设计的合理性。各个故事的情节大致都中规中矩,没有使人特别眼前一亮的小故事,反倒是贯穿在时间线中主角的成长和人物关系的发展让我觉得颇有期待。
大脑使用指南
大脑使用指南觉得本书好看不光是又接触到一些新奇的冷知识,更在于感觉到作者身为学术研修者端正的态度,对一切都要抱持怀疑,但又不要因为会被以后的理论推翻而放弃学习和研究。虽然为了让读者觉得更好玩更想了解科学知识,用了非常互联网和活泼的写作用语,但是关键知识的解释其实是非常专业的,相对于很多更加标题党且为了博众的书籍来说这位还未毕业的小博士让我感受到了她非常诚恳负责的态度,期待以后能看到作者在神经科学领域大放光彩,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加专业的书籍。
金色梦乡
金色梦乡我想这是一部特别适合拍成电影的小说,就像作者在前言中自己说的那样,特别希望完成一部好莱坞英雄式电影的小说。但是并不类似好莱坞电影的那种老套路,这部小说里的英雄或说主人公不仅没有无人匹敌的超能力,也没有强大的政府援助,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做支持。除了紧扣“逃亡”和“对抗”这两个因素制造出来的紧张节奏感类似好莱坞大片之外,情节的发展一点都不在读者的预料之内,最终也没有出现正义战胜邪恶的教科书般的理想式结局,主角最后只能以放弃原本的自己作为另一个人活下去为代价来继续完成自己的反抗。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以另一个人的身份生活下去等于是对于原本自身的抹杀,这让我想起《秘密》中的直子作出决定要放弃掉自己的纠结之心和所需的巨大勇气,从悲中所生的希望是好歹避免了身与心的完全丧失。反观作为邪恶势力的一方,仅从主角的角度来说他们无疑是失败了,但在他们的原本目的上还是得到了完美的实现。这种双方都未能大获全胜但又在各自的目的上得到了达成的剧本就如同真实的社会一样,没有那么绝对的输赢,在成功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这样的结局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
摇摆的心
摇摆的心与这本书的相遇是平凡日常中不乏趣味的一只小插曲。旅游归途中为了打发飞机上的闲暇时间,在候机室的书店里,徘徊在东野的新作与此书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喜欢尝鲜的好奇心打败了对熟悉作家新作的期待,于是在飞机上得到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初次看到作者的简介,觉得光是她的人生历程就能写成一部吸引眼球的小说了,不知道有着这样一段“传奇”经历的人究竟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发现还真是如评价一般——恐惧和哀伤最后变成了幸福。但这种过程一点都不突兀并且毫无预兆,它的走向就如它理应的那样,甚至还没来得及对这种转变产生反应,心情就已经随着情节发展一起转变了。即便是在临近结尾时已经能够猜出结果是如何,也丝毫不影响对一开始抛出的谜题的享受,或许正是因为得出结论的时机来临了才让自然地让读者得到了答案。与众多推理悬疑小说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丝毫无关正义与司法审判,而是细致地描写了一位精神病杀手的离奇经历和心理活动,并以此作为剧情的推手。我想正是现今大家对多样化人格的接受和对人性的多方面思考才让读者能够抛开单纯的恐惧和对公理的追求,纯粹以一名旁观者的姿态来见证一位人生坎坷并有着致命缺陷的“半成品”人类如何在不堪的回忆中努力生活下去的精神历程。因为有了这种纯粹的心态才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
日本的逻辑
日本的逻辑看到网上针对此书作者有着极端两极分化的评价,就觉得社会实在是非常有意思。关于作者的个人问题并不是我关注的地方,无论他有着多么光鲜的身份和光环笼罩还是充满着对其私人问题的诟病,我认为这并不是我们有资格去评价一个人的基准。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的人,又怎么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呢。每个人的信仰和口味的不一样,中国人口如此众多,出现各种褒贬不一的说法是很正常的,既然无法从大众的说辞中得到什么有意义的佐证,那么就索性放弃这些来自别人的偏见,好好从文字中取品味一下作者的观点吧,时常从别人的眼中来看看这个难辨真伪的世界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