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从线上买菜买水果,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规划调整,类似北京这样一线城市的街头,已再难觅菜市场的踪影。即使有零星几个便民菜市场存在,但对于早九晚六的上班族而言,赶菜市场的集依然太难太难。
社区周边小型蔬果店的存在无疑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然而对于上班族疲惫的身躯而言,更加灵活和方便的购物渠道绝对是刚需。如果还能做到平价,那更是求之不得。
在这些需求推动下,生鲜电商在一线城市做得风生水起。从早些年起家的每日优鲜、京东到家,到近年来发力的盒马、叮咚、美团买菜等等,一线城市无疑是线上生鲜消费的沃土。
但线下真的那么不方便嘛?举一个实际场景,如果一个人在生鲜电商下单,并根据所买的东西规划好了今晚要吃什么,但收到商品后发现不是自己要的,或者商品腐烂变质了,请问,晚上这顿饭应该怎么做?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每个消费者都有可能在实际消费情景中遇到的问题,同样也是生鲜电商的售后死穴。
生鲜电商,线上的数据疯狂增长,到底是真实的狂欢,还是虚假的无妄派对。
Link采访了自己身边的好朋友Unicorn,一位互联网从业者,精通各种厨艺的做菜达人,也是生鲜线上的资深购买用户,她的感想与观点是从业者的理性与用户的感性视角的交织,让人不得不顺着思路开始探讨更多的内容。
Link:
听说你最近不在线上买菜买水果了?
Unicorn:
生鲜品质无法得到保障,线上只配送三公里半径,这件事可能本身不成立。现在大多数小区都有配套的的农贸市场,买菜买水果什么就去那就够了。如果真的要买什么饮料、零食之类的,现在就是周边也都有各种便利超市,什么都可以配送上门的,价格也很便宜。
你每天都要买的东西,或者就是你要搬来搬去很重的东西,方便是最大的原则,那它三公里本身就已经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件破事了,很多用户覆盖不到。你就说日用百货,像严选、猫超、京东,他们本身品类非常齐全,而且大多数都可以到次日的。
然后像生鲜这些,从我身边的观察来看,杭州大多数小区周围,你走走都会有农贸市场。而且不同的位置,农贸市场类型也比较不一样。像杭州拆迁户那片,它可能就是那种很多原来住的人,自己在那儿卖的,比较原始传统。然后像蝶园、大华高端的新小区,配套的菜场,相对会价位更高一点,环境也更舒适。
而且对我爸妈他们来说,就自己挑的就都是最好的,网上买的,但凡有一次不好,就觉得你这整一个APP都不好。
我以前在美国也有像叮咚、盒马这样的线上平台,但它们就是一个简单的网页,然后蔬菜种类就会很多,然后你可以在网上买给你寄过来。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出门去超市买菜,就是你想亲眼看到这个东西,然后就是去线下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吗,就是跟男女朋友、跟室友、跟爸妈去逛超市。
Link:
那你怎么看待很多人在叮咚/盒马上买菜?
Unicorn:
我是这么理解的,叮咚/盒马想要服务的用户,绝大部分是完全没有时间的,然后很喜欢网购。那像这部分人我觉得你干嘛在网上买菜,你直接点外卖不就好了,你外卖有很高品质的那种外卖的呀,或者有一些地方就是你不能外卖,你直接给什么酒店那种打电话让他给你送过来,付钱都是可以的。
那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在意生活感的。人不管忙到什么地步,都是要回归生活的啊。每天都是工作,不断的沟通交流,整个人很容易被掏空,没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空间。那逛超市就会成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啊,就是一家人一起出去逛逛。你说比如说像他们这种有小孩的,难道每天带去游乐园玩吗,也不现实。在买菜的一个环境下,对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就是知识的认知。
我不是觉得叮咚/盒马不好,而是觉得线上买菜这件事,本身就不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除非有办法全然得到线下买菜的体验和绝对的品质保证。
Link:
每日优鲜最开始的时候,主打的就是你说的白领人群,品类结构以水果、零食、冷冻类为主
Unicorn:
但每日优鲜不是也是亏钱嘛。我觉得现在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受众很小,并不能吃下整个线下生鲜零售的大盘子。就是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或者说让人家有认同感或带入感,让很多人觉得我就是需要这个东西,无法离开。
想要影响一个人原本的生活方式或者每天的生活习惯,需要很大的影响力。
就比如说支付宝、微信支付啊,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发优惠券或红包补贴吸引用户进来,让用户感受到便利,进而留下来不断使用。它们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吸引用户,而且改变用户生活方式的成本也没有那么高。
但是像叮咚、盒马这种模式,你要去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你首先第一步是铺开,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个服务。比如说像杭州亲橙里盒马鲜生,它影响了周边三公里的消费者,反响可能还不错,但另一个三公里呢并顾及不到。
Link:
让一个城市都能覆盖到3公里的服务半径,投入的成本太高,像盒马这种线下门店的模式,可选的适合的商业地产空间就更小了。
所以盒马今年也衍变了新的四大业态,盒马鲜生、盒马Mini、盒马菜市、盒马小站,适合不同的区域的全面积覆盖。
Unicorn:
我觉得像上海、北京线上的生意很好,除了是一线城市消费者,人均经济能力高之外,我觉得真的和开店数量有很大的关系。当它在一个城市覆盖面很广的时候,被影响到的人群很多了,然后很多人就周围可能有好几家盒马店,用户去线下体验过后觉得也不错,然后他才开始在线上买。
但是像比如说你要再开更多城市的时候,你就要去开更多的店。那你前期这个亏损,到一个点的时候,我觉得是会抗不住的。
Link:
所以2017年像永辉的超级物种,京东的7fresh,美团的小象生鲜,都在探索新零售,号称马上要开20多家店,但到现在都逐级关停了。
生鲜本身就是一门高损耗低毛利的事情,快速的扩展线下门店,投入亏损就更大了,不管是每日优鲜,还是叮咚,一直在融资、融资、融资,然后烧钱,盒马也是背靠整个阿里经济体,可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
同时腾讯在投资永辉,阿里也投资了高鑫零售,做400多家大润发门店的改造,也是期望通过阿里电商流量的优势,探索生鲜零售平台模式的探索。
Unicorn:
而且你不觉得上面这些平台都很奇怪嘛,它们现在用户根本还没有很稳定,或者说用户群还没有大面积覆盖的时候,就不是以用户角度为出发点,去吸引更多的人进来。唯一让更多人进来的方式,除了做活动打折外,就是新开区域/仓/店。
就是没有真正的想说,我就是在功能上,或者在理念上去传达一种什么东西,让人觉得说你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是很方便的,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或者说我没有感受到。
我觉得它们整个开店节奏就很错误,你要不就一开始在一个城市大量铺开之后,然后去沉淀商业运作模式,去提升技术,去改善服务。总结出有哪些人会留下来,这些人到底是为什么留下来,在什么时间节点用户可能会离开。
当你拥有一个城,非常完整的一个城的时候,商业的思考才会沉淀出来。
然后你再说去别的城市打开,做一些区域特色的调整。而现在是,感觉一个城市开了几家店还不错,然后有一点成色,然后就去其他城市快速扩张了,并没有沉淀出一套完整的打法,可复制到各个城市使用。
这样的运作模式就容易到一个点的时候,实在是亏不起了,就开始疯狂追逐成交金额,就对用户的考虑就很少了,我觉得非常尴尬。
这就好像是就是吃到了甜头之后,做了一个宿醉后的鲁莽决定,然后后面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后面所有的事情将错就错,都像是赶鸭子上架一样,就不得已而为之。
Link:
快速开店扩张,从区域零售走向全国零售,形成规模化优势,与上游供应链谈判,才能打造基地直采或自有品牌的垄断服务供给。
资本投入催化了生鲜领域的扩张速度,不同的路都有不同的优劣势,在一个城市完全打开在扩张,失去的可能是其他城市被竞争者垄断,而无法再追赶反超的先发优势,也可能是一个区域的完全成功,并不代表在其他区域就能复制,快速的尝试才能更快速的积累进化。
今天的叮咚买菜覆盖了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每日优鲜17个城市提供极速送达体验,盒马已经开了160多家门店,但从全国零售角度而言,都还处于规模劣势。
像高鑫零售大润发全国400多家门店,历经的也是数十年的缓慢扩张与经营模式升级,才做到了规模与盈利的双重正向循环。
而对于诞生在互联网生鲜电商而言,从开第一家店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容易二字。盒马生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等,相互竞争的对手层出不穷,毫无喘息的空间。
一边是规模化的烧钱之战,另一边更是道路深远的生鲜运营模式走向盈利的改造升级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