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晨起,站在生态园俯瞰太原全城,城市的高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静逸而肃穆。
没有净水,啥也干不了。下山来到晋阳湖公园,找到卫生间,里面很干净 ,还有专人值守,洗漱后又打了一桶水,开车离开。前后不过半小时,但是自动扫码机也扣了10元钱,倒不是多少钱的问题,就觉得这样不太合理
来到大名鼎鼎的太原晋祠。停好车吃了早餐,一碗刀削面30元又不好吃。
围着晋祠走了好远,穿过一个晋祠公园才到达真正的老晋祠博物馆。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 ,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不可错过的是晋祠三绝、晋祠三宝。三绝是指:宋彩塑侍女像、古柏齐年 、难老泉;三宝是指: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进门右手边有一棵唐代的老树。
前面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 ),是祭祀圣母时陈列供品的场所。 殿内悬挂的“献殿”匾额,书体端庄,气势严肃,为金代原物。整个大殿的建筑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手法 ,完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献殿是晋祠的国宝建筑。
走过献殿看到的是鱼沼飞梁,它是在鱼沼泉上架起的一座十字形桥梁,是晋祠的又一座国宝建筑。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中多鱼,所以名“鱼沼”。从高空俯视,这里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所以称“飞梁”。关于此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水经注》,此桥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存在,是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我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为“拱形”,只有此桥为“十字形”,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一座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早在北魏之前即已存在。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四周围廊,前廊十分宽敞,为古人祭祀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主像圣母邑姜,高2.28米,头戴凤冠 ,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晋祠侍女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
可惜不让游人进去参观,只能站在围栏外看看,拍出来的照片因为光线问题也看不清楚。
殿前八根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四周围廊、殿宇采用减柱法修建,使得殿内殿外无一明柱,显得十分开阔明亮,是我国古建筑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大殿的梁坊彩画是最为上等的“五彩遍装法”。
我国宋代建筑形成于北宋中叶,现存宋代建筑中时间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就是晋祠的圣母殿。圣母殿内43尊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完成于920年前的北宋元祐二年,除龛内两尊小像为明代补塑外,皆是宋代原物。
晋祠里面树龄千年以上古木众多,树龄最长的就是这株种植于周代的齐年柏——“周柏”。古柏30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自然天成,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
晋祠内有三泉,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而“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此为第三绝。
参观结束,我们在周边转悠,看到“王姓宗祠”,这里是他们的发祥地。
已是深秋,银杏树叶灿烂地伸展着。
出来又要经过公园,走了好久才到停车场。
下一站,我们前往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所以名气颇大。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乔家大院的设计精巧,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只听见导游介绍着这个匾额那个石雕 ,各自有一些寓意和说法,印象深的的就是乔家创办的票号。
大院里面人头攒动,拍照也是入镜的太多,加上太阳照的人发晕,走马观花游了一圈。
坐着吃了一点干粮,这几个铁铸的小孩挺好玩的,拍下来发给女儿看看。
下午准备前往平遥古城,再见了乔家大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