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7)《雁门太守行》

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7)《雁门太守行》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9-05-18 15:56 被阅读0次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寒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喻朝刚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p455】

【雁门】郡名,在山西西北部。【黑云】这里语义双关,既指黑色的浓云,也用以比喻敌军。【甲】铠甲,古代战士的护身衣。【角】指军中的号角。【燕脂】燕,同“胭”。这里喻血。【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定县之间。【黄金台】故址在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 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天下贤士。【玉龙】指剑,唐人多以玉龙称剑。

【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三册,p3】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古题,《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原述洛阳令王涣之德政,梁简文帝始用此古题咏边城征战事。全诗题注:“《幽闲鼓吹》云:贺以歌诗谒韩愈,时愈送客归,极困,解带读之,首篇乃 《雁门太守行》,即束带见之。”②黑云:喻攻城敌军。 ③日:全诗校:“一作月。”金鱗:喻日光映照的铠甲。④燕脂:即胭脂,喻战士的血。紫塞:秦筑长城,因土色紫,称紫塞。见崔豹《古今注》。⑤易水:河名,在今河北易县、定县之间。⑥不起:指鼓声低 沉不响。《汉书•李陵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汉书》 原指鼓不起士气。⑦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建,上置千金,用以招延天下人才,故址在今河北易县附近。⑧玉龙:宝剑。

❂翻译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35】

浓黑的云垛压在城上,城郭像要毁亡,忽然太阳显露,照得铠甲鳞片闪金光。

号角声在秋天萧瑟的气氛中满天回荡, 燕脂草在夜寒中凝成紫色,一片悲凉!

红旗半卷着,军队飞驰到易水旁,霜雾浓重,鼓皮凝寒声音不响亮。

为报答君王重用贤才的知遇之恩,战死不足惜,手提宝剑冲向前方。

❂解释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p35】

《雁门太守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从六朝开始,就以此题歌咏边塞战争之事。李贺这首诗是拟古乐府,诗中主要描写边塞将士在敌人重兵压境的危急形势下,英勇战斗的情形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勾勒出了一幅边塞战争的浮雕,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结末两句还体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以期将士效命,海内安宁的思想感情。全诗意境苍凉、气氛肃杀、语句悲壮,而色彩又很浓烈,艺术感染力也很强,甚得《楚辞•国殇》的神理。

宋代的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说这首诗:“语奇”。清代的沈德潜说这首诗:“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唐诗别裁》卷八)。特别是起首二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关于这两句诗,历史上还有过争辨。宋王安石说:“此儿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 ”明代的杨慎批评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辨解说:“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升庵诗话》卷十)。清代的王琦注解亦不同意王安石的意见:“秋天风景倏阴倏晴,瞬息而变。方见愁云密似霖雨欲来,俄而裂开数尺,日光透漏矣。此象何岁无之?何处无之?”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曾以歌诗拜谒韩愈,值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即《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有人认为,此乃小说家言,“固难尽信”(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认为:“此诗盖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为代州刺史李光进作也。诗题不仅借用相和乐府旧曲名,亦紧切时事”(详参《读昌 谷诗杂记》,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三辑)。刘衍在《李贺 诗校笺证异》中对此事详加辨析,认为《幽闲鼓吹》等所述可 信,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时:“按唐人行卷风俗,以此诗谒愈亦似不诬。唐举子首次向名人行卷,诗文都得写于厚实之纸,并特别用端庄字体书写,将自认为最好 的作品放在卷首。《雁门太守行》的确可算贺集上乘之作,它描绘将士轻装夜袭,塑造了一位决心杀敌,为国捐驱(躯)的将领 形象,怪不得向不识贺的韩愈为之叹服,并亟于邀见。”似可信从。

【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p123】

《雁门太守行》,原系汉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 一。古词叙述洛阳令王涣少好任侠,晚而折节博学的始末,至 梁简文帝之作,始言边城征战之事。李贺承此题材变演线索, 借旧题而抒泄己怀。该诗铺陈边塞战斗惨烈,着重摹写将士 提剑慷慨赴死的氛围和心理活动,诗笔传神精到,成就超迈前 人同题之作,为李贺集中一首极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关于此诗的流传,张固《幽闲鼓吹》尝记有一段轶事: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此类记载往往摭拾社会传闻,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不能作为考订史实之依据。但是假材料里有时亦能透露出某些真消息。从以上这条记述中,至少可以推知《雁门太守行》当为长吉之成名作,而作者的诗名之所以能遍播京洛,确实与韩愈的鼎力揄扬大有关系

诗歌起首两句浓墨重彩,造成一种乌云密布、阳光破云隙而出的强烈视觉冲击感,同时“黑云”、“金鱗”等词的缀用,又显示出了边塞战地的急逼气氛。三、四两句,转写时间推移, 将读者的注意力渐次引向满天秋色与塞上夜景。联系前两句的军情紧迫,满天的号角声可能是侧笔描写激烈的沙场鏖战。 有此铺垫,愈觉塞上凝重夜空所包容着的内涵十分复杂,在如此情境下更不知其中蕴藏着多少拼杀与危机。五、六两句继续描写战事,就是在这种荒寒阴暗的背景中,跃动的“红旗”成 为唯一的亮色,战旗“半卷”正可“见轻兵夜进之捷”,联系“临易水”三字,当年荆轲刺秦,燕太子、宾客人等白衣送行的情景历历在目,气氛是何等的悲壮。按照王琦的理解,诗歌所咏应 是“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霜重鼓寒’,写冒寒将战之景”(《汇解》),萧瑟天气愈显孤军奋斗的英勇。

诗歌的最后两句转写壮士的主观心态,诗人通过设身处地的揣摩体验,让作品中的人物迸发出了慷慨誓言:为了报答 明君养士之恩,甘愿“提携玉龙”血洒疆场。贺诗多用“死”字, 据不完全统计,《昌谷集》凡缀用“死”字的诗句多达二十余处, 然多数诗句实透露了诗人的惜生惧死的情结,唯此处方显男儿本色。事实上,这正从另一侧面透露了诗人“虽被压抑、凝 缩但却如钢铁一般坚强的生命力”(荒井健《李贺》序言)。清 黎简评曰:“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批点黄陶庵评本 李长吉集》)以上两条评论深中理实,决非过誉之词。

李贺诗歌多辞彩浓烈,对此日本学者荒井健作有《李贺的 诗—特论其诗的色彩》专文予以论述:

李贺诗中色彩词的数量,占其诗歌总字数的3.3%。 王维是占1.5%,韩愈是占0.8%。色彩词的使用比例, 李贺是30字里有一字,王维是67字里有一字,韩愈是 125字里有一字。就其出现频率而言,李贺占有绝对优势。

荒井健进一步指出,贺诗对色彩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耀眼 的光辉,使其色彩更为鲜明,而消除了柔和的味道”。如此特性展现在《雁》诗里,那“眼花缭乱的光和色的搭配”尤其显得 醒人眼目(《李贺〈序〉》),诸如“黑”、“金”、“紫”、“红”、“黄”等色彩辐辏交错,正像袁行霈先生所说,《雁门太守行》整首诗就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真让人目不暇给”(《苦闷的诗歌 与诗歌的苦闷》)。

从艺术承继来看,李贺此诗可说是渊源有自。清陈本礼 《协律钩玄》引董伯音曰:“鲍照《出自北门行》:‘募骑屯广武, 分兵救朔方。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长吉全仿此。”这不仅提示读者顾及鲍诗对李贺创作的影响,而且还让我们留意此诗与楚辞《国殇》的关系。长吉生世的元和年间,本篇中写到的易水流域,正被河北藩镇王承宗所占据,诗人于兹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同仇敌忾的感情,恰好表明了他对这一现实的深切关注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p1946】

《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汩,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却缓带,命迎之。

《麈史》: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射日金鱗开。”王安石曰:“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待向日之甲光乎?”

《艇斋诗话》:李贺《雁门太守行》语奇。

《唐诗品汇》:刘云:有此一语方畅(“角声满天”句下)。 此等景不可无(“塞上燕脂”二句下)。 起语起。赋雁门著紫土本嫩。后三语无甚生气,设为死敌之意偏欲如此,颇似败后之作。

《升庵诗话》: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丙龙雨’之句, 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语少而劲,转出死敌意,愤咽。 范梈曰:作诗要有惊人句。语险,诗便惊人。如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照日金鳞开”,此等语,任是人道不出。 周敬曰:萃精求异,刻画点缀,真好气骨,好才思。 顾璘曰:词奇而俊,前辈所称。 陆时雍曰:“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二字难下;“霜重鼓寒声不起”,语甚有色。 周挺曰:今观其全首,似为中唐另树旗鼓者。至末二句,雄浑尤不减初、盛风格。……长吉诗大抵创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异,有不自知为古古怪怪者。他如《剑子》、《铜仙》等歌什,辄多呕心语,宜为昌黎公所知重也。

《李长吉集》:黎简:“声满天地”似昌黎“天狗堕地”之作篇中活句,贺其不愧作者。“霜重”句即李陵“兵气不扬”意。 写败军如见(“半卷红旗”二 句下)。 以死作结势,结得决绝险劲(末二句下)。

《中晚唐诗叩弹集》:杜诏: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一瓢诗话》:李奉礼“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是阵前实事,千古妙语。王荆公訾之,岂疑其黑云、甲光不相属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

《唐诗别裁》: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黑云压城”二句下)。

字字锤炼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

《网师园唐诗笺》:沉雄乃尔(“黑云压城”二句下)  警绝(“霜重鼓寒”三句下)。

'《唐贤小三昧集》:闪烁纸上(“黑云压城”句下)。 结更陡健。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长吉诗皆仅成章(“半卷红旗”二句下)。

【中华大典文学典《唐文学部三》,p1251】

《雁門太守行》《艇齋詩話》:李賀《雁門太守行》語奇。《吳劉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卷一劉辰翁評:起語奇。賦雁門著紫土,本嫩。後三語無甚生氣,設爲死敵之意,偏欲如此,颇似敗後之作。「角聲滿天秋色裏」,有此一語,方暢。「半捲紅旗臨易水」,此等景不可無。《昌谷集》卷一曾益評:此言城將陷敵,士懷敢死之志。以望氣則雲黑而城將摧矣,然甲光向曰,猶守而未下也。勢危則吹角愈急,故曰「滿天」,逢秋則其聲甚哀也。而夜將入矣,塞土本紫而以夕照臨之,則如嚥脂之凝。時則紅旗半捲而臨易水之上,衆方擊鼓作氣,思以禦敵也,而鼓聲不起,胡不利也。逝將提攜玉龍,矢死以循,以報君平 昔待士之厚意而已。明于嘉刻本《李長吉詩集》無名氏批語:雲壓城頭,日射金甲,何等聲勢筆力。《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中唐七古下》:周埏評:埏謂長吉詩大抵創意奥而生想深,萃精求異,有不自知爲古古怪怪者。 他如《劍子》、《銅仙》等歌什,輒多嘔心語,宜爲昌黎公所知重也。《昌谷集註》卷一姚文燮評:元和九年冬,振武軍亂,詔以張煦爲節度使,將夏州兵二千趣鎭討之。振武即雁門郡,賀當擬此以送之。言宜兼程而進,故詩皆言師旅曉征也。宿雲崩頹,旭日初上,甲光赫耀,角聲肅殺。遙望塞外,猶然夜氣未開,紅旃半捲,疾馳奪水上軍,而謂鼓聲不揚,乃晨起霜重耳。所以激厲將士之意,當感金臺隆遇,此宜以駿骨報君恩矣。《柳亭詩話》卷二《雁門太守 行》,漢時祭洛陽令王渙之歌也。李廣、魏尙嘗守是郡,皆有德于民,故借以美渙云。李長吉之上,昌黎詞雖工,失其旨矣。何大復《樂陵令行》以平原太守比許忠節,得其遺意。《協律鉤玄》卷一董伯英評:古樂府曲當是指李廣、劉琨輩,鮑照《出自北門行》:「募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投軀報明主,身死爲國殤。」長吉全倣此。長吉謁退之首篇即此詩,正取報君二句意,以況士爲知己者死也。《一瓢詩話》:李奉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陣前實事,千古妙語;王荆公訾之,豈疑其黑雲甲光不相屬耶?儒者不知兵,乃一大患。《黎二樵批點黄陶庵評本李長吉集》黎簡批:「聲滿天地」,似昌黎天狗墮地之作,篇中活句,賀眞不愧作者。「霜重」句即李陵兵氣不揚意。二句 (指起句)人人所喜,然不如下文。以死作結勢,結得決絕險勁。《重訂唐詩別 裁集》卷八:字字錘煉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詩比興箋》卷四:樂府《雁門太守行》,古詞美洛陽令王渙德政,不詠雁門太守也。長吉乃借古題以寓今事,故易水黃金臺語,其爲詠幽薊事無疑矣。憲宗元和四年,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自立,吐突承璀爲招討使討之,踰年無功,故詩刺諸將不力戰,無報國死綏之志也。唐中葉,以天下不能取河北,由諸將觀望無成,故長吉憤之。王氏之有恆、冀,正易水、雁門之地。若以爲擬古空詠,何味之有?長吉絕句有云,.「三十末有二十餘,白日長飢小甲蔬。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又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箇書生萬戶侯」。又云:「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可證此詩末語之指。

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6)《贵公子夜阑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摘记《李贺诗选》||(017)《雁门太守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yt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