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学习笔记
这一章讲孝。重点之处有二:其一,孟懿子的身份和历史背景;其二,礼与孝。两个重点,两种解释。
按当时的历史而言,孟懿子的孟孙氏属鲁国掌权的三桓之一,有僭越礼制之举,孔子借他发问而想他传递了一个警告的信息,不要做的太过分,之后有孔子为巩固鲁君君权而发起的“堕三都”之役。个人认为若依这种解释来看,这是孔子在讲明事君以礼,治国以礼的思想,强调国家重臣应当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僭越,否则必遭惩戒。
按礼与孝的关系来讲,孔子对樊须所讲生事、死葬、祭祀都要以礼,到底如何就合乎礼了呢?我以为杨树达所著《论语疏证》中所列礼记文献足可参考。孟孙氏家中丧葬僭礼,他作为后辈没有阻拦甚至遵从前辈这样的愿望,这是在为家族招惹不幸,依礼不可谓孝,而在学而篇中就已讲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孝在儒家学说以及之后的官方价值观中都在很重要的位置,成为甄别人才的首要标准。
学而篇中的内容是学,为政内容则偏重致用,而且结合如何用来谈,即绳之以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