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第一本]《认知突围》观后感还有摘抄

[2019第一本]《认知突围》观后感还有摘抄

作者: 轩馒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3:57 被阅读4次

认知,关于认知,在生活中我偶尔有看到这样的话语: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认知决定命运。认知决定未来。还有联想到与它关联的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等等

目前就想到这些

看看命运,一生,未来这些词汇,它们都是由认知所决定的,那这样看来的话,认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说真的,虽然看到别人说认知,不过它具体是什么含义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清楚,只是大概知道它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决定着人生的质量

那什么是认知呢?百度定义是这样的: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这本书是从书友那里瞄到的,光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就有某种吸引力,对吧,我就加在了书架上,想着有时间看看

这大概半年前的事情。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一直是我在践行的理念。

不过我倒是没怎么真的买书,也只有很少量的实体书,大多都是电子版看的,有时看到觉得不错的书,书友的推荐,书名本身的吸引,比如这本,都直接加在书架上了,这方面我还没变过

哈哈哈

近年自媒体流行,各种公众号订阅关注,我也慢慢关注了一些,这本书作者的公众号也有关注到,之前一段时间也比较闲,会经常翻翻一些公众号看看,想增长点知识,到现在慢慢的关注了上百个了,每天都会看到这么多小红点

至于打开率

我不说。

我不说你也知道。

我知道,你全都知道。——薛之谦

/

在《皮囊》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那这样的话,书中作者说的有些道理,自己是知道的,被作者点了出来,之后有了启发。

脑海里有个模糊的印象后,若是没有进行过实践,重述,反思过,想来也不会深刻,叔本华有句名言说过光是不停的读书而不思考就不会在精神世界里扎根。

若下次再看到这些道理后内心会感觉对对对,然而却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

没错,是我。

道理都知道,然而却过不好一生的真相或许如作者所说的这样:凡没有引发践行的道理要么是没有认同,要么是没有真的懂。

不认同的就算了,那已存在于内心的或许现在正安静的躺在心中的某个小角落,等待着自己去探索发现。

/

这本书看完也没多久,就一周左右,其中说的内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

真的。

看章节的标题,本书是从六个方面来说的,从重新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人生

看到这里的话,可以合上了,以下是正文,复制粘贴的

占大多数…

作者说: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知识,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这么说,世间的道理一共就这么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用的是什么技能,都是底层知识的“相”,提升认知,提升的就是底层知识的正确性。

1、重新认识自己

﹂大脑会欺骗你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既自信,又自卑;既外向,又内向;既害怕孤独,又享受安静;既无所畏惧,又胆小懦弱,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复:“看清你自己。”

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调节正确认识的程度。

人们常常会有证实偏差,如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先入为主的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不错

﹂别装,千万别装

作者举个例子:物理学上的简谐运动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机械振动,事实上,简谐运动的衍生体可适用于各个方面,例如,股票价格、投资收益、运动员的成绩等。这些都遵循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叫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

装的行为也一样,每当你表现的价值高于自己真实的价值时,就相当于给弹簧施加压力,装的越狠,回归真实水平的可能性越大。理由是一个人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

………

作者)这意思是说,适当的装一是可以的…

不是有句话教训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尽管你不太会做,也先大胆的自信的去做,直到真的会了。

﹂告别懒惰

学会分解任务

心理预判没完成的后果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给自己阶段性的奖赏

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广义上来讲,认知也是一种智慧。

2、重新认识知识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并非所有知识都是同等重要,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是用自己的话对信息进行判断重述,这样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以前不知道这个梗,现在知道它们不是时间长短来区分的,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成体系,是系统阅读。碎片阅读呢,比如绝大多数公众号,不管花多长时间都是碎片阅读。

﹂打造知识体系的笨方法

完善元认知: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

为了避免证实偏差,需要先将自己的元认识变得正确,每次有了一个偏向后, 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几次,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后,有了基础打底,就能更快速哪些知识是该深入挖掘的,能给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知识是看一眼就无须再费时间了解的了。

﹂分享

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利人利己

﹂学习的动力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3、重新认识金钱

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努力决定成绩

无节制地省钱是错误的金钱观,无节制地花钱也一样。该花的花,像投资自己,该省的一分也不浪费。

在开源和节流产生冲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坚定地站在开源这一边。人的地位、价值、眼界、认知都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又岂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

不同种类的劳动,产生的价值当然是不同的,但考虑到边际,同种劳动产生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才是最大的价值,而金钱是这种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4、重新认识时间

关于时间的就不复制粘贴了,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时间

呃,连自己都不愿意敷衍了吗…

好吧

单纯地计算多少次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了多少印记,以及它给人带来了多少意义。有些人只需几年就能走过另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注意做事情要按照重要性顺序优先排列。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5、重新认识关系

真正的高效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人与人长期交往往往凭的是等价交换

6、重新认识人生

﹂活着的意义

人生没有假想的跑道,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独的自己。

﹂自由意志下的体验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努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你脱颖而出?仅靠努力是不行的。能坦然认识到自己也需要努力,坦然承认自己想要努力带来的概率性好处,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用“懒惰”给自己的认知不足和能力不够当借口,你再也不能说出“只要我努力,就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样的话了。

拿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运气、智慧和努力,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用一个链条是这样的:初始运气——初始条件——概率性习得初级智慧——努力——习得高级智慧——持续践行——创造更多好运……

努力,根据目的不同,有许多坑,有些人瞎忙活,努力中就只有汗水,有些人不按照优先顺序做重要的事情,有些人选择方向不对,还有些人的努力只是做给别人看。

﹂努力的正确姿势

1、努力,是一件目的性的事。

积累可迁移的能力,经验。

2、努力,是一件内生性的事。

努力,可以看作加速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假如一个人拥有关于努力的正确认知和方向,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的动力是内生的。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做事的真正意义,因此努力的动力是需要“外求”的。外求的努力虽然也能提供一定的动力,但由于其非内生性,时效就比较短暂。等翻到了下一个目标,只得再次外求。这样的努力缺乏持久力,无法持续击败惰性。

3、努力,是一件讲效率的事。

很多人看努力只看时长,以为工作时间长、学习时间长,就是努力,其实这并不准确。

分情轻重,将有效努力统统用在刀口上。这几乎是比努力的有效时长更为重要的事情

﹂少有弯路,可能会死的更惨

避坑本身可能是个坑,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得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而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步骤,仅凭别人的经验和单纯的理论学习(通常还不详尽),在多数情况下,对坑的理解几乎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当真的踩进了坑以后,也很难较快地爬出来。

﹂踩坑要趁早

年轻人积极避坑不一定是好策略,只要你会思考、会总结,坑是没有白踩的。

﹂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格局是什么,找一个最接近的解释应该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

每个人因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不理解:“明明我们就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领会到,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

想起一个小故事,是说有个小女孩陪妈妈逛街,回来时小女孩画了一幅画,叫《陪妈妈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懵了,上面只有一根根柱子。

端详半天,突然回过神来,这是一条条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子矮,被母亲牵着,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东西。

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成年人的大腿,挡住的视线。

这是认识的不同带来的,而拥有较高认知层次的人,他们的着眼点根本不会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清楚自己的布局,知道自己每一刻在做什么,能给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他们来说,其实未来的大体框架早已提前建好,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未知,实现的路径未知,时间未知而已。

通俗点说,认知高的人能“预见未来”,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笃定,所以获得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幸不幸福,通常需要借助比较的力量。比较这回事注定是有参照系的,而参照系则是没有固定标准的。通常有两个标准,跟别人比,跟自己比。

跟别人比较,一般来说,起点相同的或者起点比自己好的,后来混的不如自己的幸福感就来了。反之起点相同或者没自己好的,后来混的比自己好的,就会怅然若失。

跟自己比较:当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

幸福这件事,实在是取决于你自身,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

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  ——亚里士多德

不管别人的思想给你带来多少改变,别人都仅仅是一个引子,真正改变你们的还是自己

[2019第一本]《认知突围》观后感还有摘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第一本]《认知突围》观后感还有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c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