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 你是否从没意识到爱好写作的人会有这么多?
答:确实是没有,以前觉得,爱好写作的人只是少数,而且不宜向外人道来。可能正因为不宜向外人道来,才导致你根本没想象过这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简书目前的发展状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了,一个事项有如此多的爱好者,首先要想到的是,它降低了成功的概率,无论哪个行当,站在顶端供人仰望的,都是极少数的人。这说明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最终注定要一辈子“不宜向外人道来”了。
第二问:你觉得自己会有一天成功吗?
答:前途未卜,尽力而为,剩下的全是天意。而且成功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的,某一天被发掘,出一两本书不是什么稀奇事,难的是,贯穿一生,融入生命,绽放自己的魅力,留下你的名字,使之成为一项不能与你分离的意义。
第三问:创作时能不能有功利心?
答: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初心不一定能全时段地支撑你走下去,青黄不接的时候,让功利心来接力也不是啥坏事。
当然功利心太重是不好的,但初心也不能代表所有,更持久的动力来源于它能解决你的生活并丰富你的生活,初心和功利心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完美的职业。初心固然可贵,但也没必要以此标榜、不食烟火。若能兼得,何乐不为呢?其实无数世代相传的匠人或艺人,世代交替中最殷切的一句嘱咐就是“它能让你一辈子有饭吃”。
第四问:写作课到底有没有用?
答: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写作课,已经成了非常商品化的东西,那就要像商品一样对待它。如果要选,还是尽量选一些官方出品(正规厂家)的,起码品质上会有保障。
有没有用是因人而异的,写作确实是有技巧可循的,但技巧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对技巧太过倚重,就或多或少对内心有了约束和限制。大道至简,技巧终究只是辅助作用,好作品的核心还是心灵。尤其对于创作这种需要独立精神的事来说,最终能成全你的,只能是你有别于他人的东西。所以说,听课时你大可以像一个挑食的孩子,只挑适合你的、能被你吸收的东西吃,那你还是有潜力的。如果你一点也不挑食,给啥吃啥,来者不拒,对来自他人的见解和技巧能够全盘接受,甚至提不出任何异议的话,那只能说,你真是个……没有特性的乖孩子啊!
第五问:才华重要还是机遇重要?
答:有才华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成功的人很多,能成功者必定都是有才华的。哪怕是一些为人不齿的勾当和行当,能走到人前的,必定有过人之处。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对那些天生的富二代,也要在投胎技巧上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说到底还是才华更重要一些,毕竟机遇可以等,才华是等不来的。
第六问:要不要读那么多名著?
答:一本名著对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同的,它可以成为你心中的名著,但不一定会成为我的。作为个人而言,我可以崇拜它,也可以否定它,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就是出自十几个加起来有一千多岁的老人的品味。
但你的品味,不能约束我的品味,一本名著的价值是不能覆盖所有地域、文化和人群的。即便它是名著,是有一堆头衔的名著,是万千人推崇的名著,也不能莽莽撞撞地强奸我的价值观。
如果你真心很喜欢一本名著,它对你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你也必定能从中获益。如果你读都读不下去,还要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去读,读完了还要强行领悟分析,那我只能说,是你强奸了名著。当然也不会得到什么美好的回馈,关键是你自己也没感觉多么爽。
第七问:什么样的文字才是有魅力的?
答:有魅力的文字,肯定是能触动人的心灵的,也肯定是能无限接近真情和真相的东西。这样的文字,拉近了你内心和世界的距离,增强了你对现实的感知,丰富了你对美好的幻想。
当然,这跟技巧无关。
第八问:风格怎样形成?
答:首先你得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然后,等到你对别人的意见越来越听不进去了,风格就快形成了。
第九问:一定要给自己确定类型吗?
答:最好是吧。术业有专攻,可以细分到某一个类型,这样可以保质又保量,自己也轻松。就像金庸写了一辈子武侠,琼瑶写了一辈子言情,最后都成了一代大家。况且一个人这一生,做好一件事已经实属不易了。
第十问:作品一定要具备一定深度吗?
答:深度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不能因为强求深度破坏了整体的结构和气氛,恰巧遇到了,就算捞着了,实在没有,就顺其自然。
个人认为对于一部作品来说,顺畅度和完整度都要重于所谓的深度。况且,有没有深度,全靠后期解读。
就如同一些人对待名著那样。
以上均是个人观点,纯属闲扯,欢迎提出异议,不喜勿喷,要喷也请轻喷,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想在生活压力之外,还要承受一些慷慨激昂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