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就经常被冠以“聪明”的标签。考试取得第一名,父母夸我聪明;学习总是最快学懂,还能举一反三,老师夸我聪明。慢慢的,聪明成了习惯,生活中往往能找出例子不断证明自己聪明,成了一种自我预言。
不过可怕的是,我被这个标签绑架了,自己却并不知道。
记得第一次滑旱冰,我和弟弟都是初学,都是摔得鼻青脸肿。事后妈妈总结说弟弟比我学的快,我却不愿意相信。心里的反应是明明我俩都是将将能滑,凭什么说他比我好?
学游泳也是,几次下来,我和弟弟都是处于憋气能游,不会换气的状态,母亲却夸弟弟姿势比我优美。我同样不以为然,因为母亲自己还不会,评论不算数,而且肯定是其他地方弟弟明显没我强,这是她故意夸弟弟呢。
这种心理带来的结果是我不断想证明自己更优秀,然后暗自付出更多的努力。滑冰比弟弟更勤,进步自然更快;学习也是更加认真,因为不想丢掉聪明的头衔。
聪明的标签的确给我带来优势,但我也陷入一种泥潭不自知。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有些时候,我特别好胜,但还有很多时候特别怕输,怕竞争。
同样是玩游戏,需要通过计算,通过头脑赢得比赛的游戏,我大多擅长。但是通过反应来获胜的,我就不行了。所以我特别排斥格斗游戏,排斥1vs1的游戏类型。不过团队vs团队,我是不怯场的。
在工作中,聪明这个标签同样影响着我。比如最开始的技能培训,同样的问题,老师讲完我就可以很好的完成,特别不理解其他同事为什么会一遍又一遍的询问幼稚的问题,这也是让我产生我更聪明的心理暗示。本着想通过优秀来达到升迁的目的,所以工作时我付出额外的多,多加班,多干别人不愿意的活,多思考多总结,多读相关专业书籍。果然,我脱颖而出,然后悄悄自恋的想,看你多聪明。
然而,现在我终于发现,我所谓的聪明可能有一点点作用,但是我获得所谓的成就,本质来源于我更努力,更细心,更想赢所以更愿意牺牲娱乐时光而自律的进步。那些聪明灵光的闪现,更多的只不过是这些付出沉淀背后的一次次突破。
爱迪生说,天才总在重复中寻找灵感。学习中不断重复才能总结出更好的技巧,工作中不断重复才能积累经验,获得突破。就像没弹过千百万次琴凭什么让人陶醉于他的旋律?没画过千百张画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的挥毫泼墨?
我可能真的有一点点小聪明,但自己绝不是所有地方都聪明。这点小聪明真的不够拉开我和其他人的差距,能让我立于不败之地的,其实是能重复做一些看似简单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