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472963/6a5d707128fc2ba8.png)
冶父山,距庐江县城10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史载:春秋时,越人欧冶子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又与干将共为楚王制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冶父山旧为欧冶子造剑的“冶铸之所”,今欧峰上仍留有铸剑池遗迹,故此山自唐时即称冶山。又因山高峰伟,为周围众山之尊,故曰“父”。冶山、父山合二而一,冶父山由此得名。
冶父山山势雄奇,风光秀美,最为壮观的有湖光一览、冶父晴岚、虎洞吟风、百尺松涛、龙池映月、兜率参天、响鼓晴雷、三春花雨八大胜景。
“天下名山僧占多”。风光优美的冶父山,也有两座受到两朝皇帝敕封的千年古刹而闻名于世。
坐落在冶父山巅的伏虎寺,因伏虎禅师而名。伏虎禅师俗姓利,名无考,出生在庐江黄屯一个农民家庭,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父母困于生活,出于无奈,就把他丢到黄屯附近的光明山石窟里。有只雌虎把他衔去奶大,并用虎爪刨出了泉水,让他洗眼,竟然双目复明。他长大后就在山上当了和尚,那只老虎也和他形影不离。他有时要进城传经布道,怕老虎吓坏人,就把老虎系在城东南七里坂附近,当地人就称此地为“系虎墩”。消息传到了长安,唐昭宗李晔就敕封他为“孝慈伏虎禅师”,连他住的草庵也赐号为“云中茅斋禅院”。住在庐江的吴王杨行密,也曾把自己的住所吴王宫改为光化寺,请伏虎禅师来住持。禅师嫌城市喧器,没住多久就迁居冶父山。
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大唐皇帝“敕建伏虎寺于冶父山。伏虎寺主殿为无量殿,全系硅石拱成,故又称无梁殿,殿内供有真武祖师等金像三尊。相传每当盛夏来临,有雷神洗殿以扫除毒物,寺僧每观有雾气升起,则预知雷神期至,这是其他名山所没有的。1984年,伏虎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寺庙。当年,开山祖师孝慈伏虎禅师建伏虎寺于山顶后,又于山之南麓建冶父寺。据载,伏虎禅师择山南麓设毗尼法坛讲经传道,受戒和尚千余,吃粥时要“铜车车粥”。道成之日,供众僧煮粥的铜锅忽然飞去,禅师对天祝祷:“倘此寺后有复兴之日当可向空中三旋三匝”。于是铜锅吼声如雷,绕山飞旋三圈而去,落于巢湖孤山下。此后星朗禅师住持冶父山,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某日渡巢湖,忽见铜锅冒出水面尺许,迎舟而来,很久才沉入水中,堪称佛界一奇。
冶父寺后来果然复兴,至宋代重修时,宋太祖赵匡胤赐“实际禅寺”匾额,敕建大雄宝殿。冶父寺从此更名为实际寺。宋仁宗景祐年间迁于山之东麓建大刹,鼎盛时期,受戒和尚千余众。现今修复的实际寺,大雄宝殿左右有两口古井,名双眼泉,相传此地形如雄狮,泉乃狮眼,不可填废,一经填废则僧人多患疾病。院后有泉,名壶泉,汲水仅足一壶,又称一壶泉,泉水不溢不竭,清澈甘洌,最宜烹茗。另传泉水取之洗眼,可以明目。实际寺前有万工池,池面数亩,水清见底。据说当年挖池时费工万个,故取名“万工池”。实际寺上有一桥,四周绿树翠竹成荫,桥下溪水叮咚,昔日寒松禅师游经此处,见绿树芳草之中清溪几转穿桥而过,遂以“转翠”作桥名,沿用至今。转翠桥左侧山坡,有百亩修竹,亭亭玉立,景色宜人。
伏虎寺前建有肉身殿,殿内供奉涂漆装金的妙山法师肉身。妙山法师俗姓沈,字仲伯,1923年生,1936年出家,拜冶父山实际寺临济宗芷智法师为师。1991年底妙山法师圆寂,义规习俗按佛教坐缸坑葬于冶父山顶。后伏虎寺住持释满成,决定将妙山起缸修塔纪念,开缸后,见已圆寂四载的妙山和尚依然双腿盘坐缸内,肉身不腐,其发根青色可辨,上额饱满,眼睑隆起,鼻梁垂直,鼻翼鼻尖完好,双唇紧闭,周身关节无损,脸及全身肤色洁白干净,一如生前。据悉,妙山和尚肉身,是继九华山双溪寺大兴和尚、钟亭慈明和尚两尊肉身之后的第三尊,故建殿供奉。2001年,又出现了果安法师肉身,现已装金供奉在实际禅寺。一座山上出现了两尊肉身,实为罕见,堪为佛修正果,功德圆满。
冶父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赏景怡情的诗篇,可谓景景有诗,遍山皆诗,数量之多,足可编一本诗集。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楹联,其中宋嵩南的联句,把山与寺、景与佛共熔一炉,更能凸现冶父山的空灵之气。联曰:
铸石成金,铸金成剑,毕竟是剑?是金?是石?试向山头询冶父;
喷花垂雨,喷雨成云,到底非云,非雨,非花,还从实际觅优昙。
(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