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也是一个群。”这是《奇葩说》节目里选手的一个论点,当时听完觉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组成的微信群,即便其他人都相继退出,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如果你愿意,依然可以保留住这个群。就如同留下了一处不灭的篝火,相同目的地的旅人会在远方看到讯号,然后就有了新的相聚。想不到数据急速运转的时代亦有这种缺口,留人小憩,今天就分享一个同样温暖的经历。
尽管时代更欢迎快餐式的标语,它们让人一眼就知道我要花掉多少时间、能收获哪些知识。但下笔时还是起了这样的标题——自己点赞也是回应。原因是背后的一个小故事。
受到朋友的邀请,我这两天开始将文字分发在简书上。既然要驻留在新的平台,肯定要了解下受众的喜好、文字的推荐机制等等,于是我在试发过文章之后,开始了各种分析:比如摘选了大量首页推荐的标题做样本,找出浏览量高的文章特点;为了流量而询问作者们,有没有互相推荐的关系群;以及挖出了很多简书引入区块链的介绍和激励用户的方式等等。
就在我从个人主页到内容专题都鼓捣了一遍,还满脑子惦记着如何提升阅读量时,有这样一条讯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可以通过给自己和别人的文章点喜欢的方式来获得简书钻。”至于简书钻,这里提一嘴,它是简书里的一种虚拟道具,可衡量作者权重。给别人点赞分享,大家都清楚,让优秀的内容被更多人看见也算是一种贡献,获得奖励无可厚非,可给自己点赞就......每次发布文章后都要给自己点一下喜欢才能获得奖励,这难道不应该自动实现吗?何必要有这一步多余的操作。
类似的剧情,也在微信上演。近两天在微信平台写了一篇随笔,由于粉丝不多,自己也没有刻意分享和转发,以为文章会向溺入大海一样无声消匿。毕竟早都习惯了,我甚至还在回看文章的时候,自我鼓励一般顺手点了一个“好看”。令我没想到的是,竟然因此被几个朋友挖出了公众号,还像私家侦探一般向我展示取证来着......
我不禁开始思考微信团队将文章底部的“赞一下”改为了“好看”的初衷,以及简书那一边,发完文章还要给自己点一下喜欢的意义。我开始愿意相信:那些被我定义的“无用的功能”,并不是要丢掉的残茧,而是在数据所搭建的星球里,给那些没来得及进化完全的人,留一个温暖的小窝。一直以来,只盯着阅读量而忽略了内容意义的我们,或早该反思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