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就是盛唐诗人,高适。
前半生不得志,过了不惑之年以后,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天宝八年(749),因人举荐,他试举中举,授封丘尉。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边塞大将)幕府,为掌书记(机要秘书)。
安史乱起后,他随唐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
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
“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样酒,翻作满堂悲。”
高适诗中,颇多这种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他与李白,杜甫同游,可以堪称“岁寒三友”。
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他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
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房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
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这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成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样的诗,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