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方
亲生的儿子,身生的母亲,他们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可现实却总是超越人的心理承受力。为了几块零花钱,竟然对母亲拳脚相向。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说:“教育既不能变得有道德,也不能让人变得幸福,它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有时,一旦没有引导好,害处会比用处多得多。”
一个中学生,学校的教育似乎没有教会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教会他对至亲养母的感恩。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注重分数,却忽略了人格、品格的培养,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原初的意识里是有善念的。
有人问被打母亲,“你不怪他吗?”母亲的回答是:“我不怪,我是她母亲”。那时,母亲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中打转。即使母亲语言上有智障,她也回答得如此干脆。对于儿女来说,父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对于父母亲来说,儿女就是自己在世界上最深的寄托。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这名中学生的母亲,心里最担忧的还是孩子,将儿子拉回正途,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能才是她最想要的结果。但对此,她已无能为力,希望其儿子母校帮助母亲实现这样的愿望。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三位一体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让人寒心的是,学校教育的重心在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获取更高的分数,就是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究竟,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这是含糊不清,没有一个量化、考评的透明度,最透明、最清晰的,可能也就是那硬邦邦的数字——学生成绩。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学校教育确实有太多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事实上,学校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做这些,因为分数才是学校的根本,学生的命根,这就是考量的指挥棒在作祟。
学校教育的能量有几多?或许,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更新观念,变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
相信,学生打母的事件,不是个案,而是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高发教育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
(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尊重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