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共读《三国演义》的第31-36回,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十六回中刘备与徐遮离别的场景。
徐遮接到“母亲”的书信,于是马上跟刘备说明情况,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解释自己必须离开的原因,表达自己的无可奈何。
此时徐遮跟着刘备时间并不长,但徐遮已经指引刘备杀死了二吕和打败了曹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此时,刘备是否一定要放徐遮走?当然可以不放走,其实孙乾已经偷偷提醒刘备,徐遮是天下奇才,我方的各方面情况他都了解得很清楚,如果放他走,他跟着曹操,反过来对付我方,那我方就很危险了。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挽留他在这里,曹操见到他母亲已经无法使他回去,也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那么曹操一定会杀了他母亲,这样一来,徐遮必定痛恨曹操,就会更加卖力报仇。
可是如果要这样,相当于不让徐遮去救自己的母亲,更是利用了徐遮的母亲来留住徐遮,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刘备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可是反观曹操,听程昱说徐遮非常孝顺母亲,马上就派人去把徐母带过来,一开始对徐母很好,其实是为了让徐母写信叫徐遮来效劳曹操。却没想到徐母深明大义,知道天下大势,分清是非黑白,曹操被徐母反驳一番,并用石砚打曹操,曹操被激怒叫人马上杀了徐母。
当时程昱阻止,他看出了徐母是故意激怒曹操以求一死,这样就断了徐遮的念想。徐母一死,徐遮更加不会投靠曹操,反而对曹操痛恨,对刘备则更加忠心。
于是,他们不杀徐母,目的只是为了利用徐母达到让徐遮回来的目的。
在刘备心里,哪怕徐遮为了母亲有可能去效劳曹操,他也是理解的。刘备一向宅心仁厚,恭己待人,纵有诸多不舍和无奈,他也要成全徐遮的孝。
在离别时,刘备心里话说了一句又一句,送了徐遮一程又一程,涕泣而别。
在曹操心里,一心想要徐遮归顺于自己,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利用甚至牺牲徐遮的母亲。曹操是一个只为达成自己目标的人,当然也厚待辅助自己的谋士,但最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想起当时关羽离开曹操时,送别的情景也颇为感人。曹操不但阻止手下去追杀关羽,而且亲自追上,送上黄金和锦袍。但从曹操的话“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吴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可以知道,其实他并非真心实意想成全关羽,他更不想关羽跟回刘备,只不过他要坚守承诺,否则以后再想广纳贤才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了。
两人做事的方式和手段有着明显的不同,哪个更得人心,我想不言而喻。我相信徐遮的内心是很感动的,这份厚爱与恩情他一定铭记于心。正因为如此,徐遮更加坚信自己没有看错人,没有跟错人,所以走了后又折返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善良的人冥冥之中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无须刻意追求,上天一定自有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