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4今天要分享来自李翔知识内参——剪辑大师对无我状态的启发。
廖庆松人称“廖桑”,是很著名的剪辑大师,剪辑过上百部电影,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风柜来的人》等。今年,金马奖执委会将“金马奖特别贡献奖”颁给了廖桑。在接受微信公众号“影视工业网”采访时,廖桑谈了他的工作方法。
廖桑说,通常电影人有一个麻烦,就是不太改变,一辈子就在做同样的事情。廖桑本来也是如此,所有的电影都规规矩矩地剪辑。但是,在剪辑《风柜来的人》这部电影时,廖桑突破了自己,打破了过去的规矩,用了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剪辑方法。等到剪辑《悲情城市》的时候,剧本策划有200多场,结果导演侯孝贤只拍了100场,还不到一半。廖桑剪的时候,剪三场然后就会缺掉五场戏,继续剪两三场又缺掉好多场戏。他跟侯孝贤说了情况,结果侯孝贤说自己不想拍,因为太啰嗦。最后,廖桑受到了唐诗的启发,在剪辑的时候剪成了情感逻辑的形式,同时省略掉非常多的过程。这也是很多人说看不懂《悲情城市》的原因。
廖桑说:“剪接不是你以为你可以通过剪接改成什么,而是你在接受影片的考验。被你的影像在考验,考验你到了什么程度。事情是不会改变的,能变的是看事情的角度。”
很多人认为个人风格很重要,但廖桑觉得没必要留下自己的“足迹”,而是永远要去尊重那个影片自己的样子,去还原电影本身应该有的东西。就像医生一样,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的病,任务是把病人治好,而不是说救了病人之后,要给病人一些医生自己的东西。廖桑说,他在剪辑时,不会改导演的语言,只希望观众看到之后弄清楚这个电影要反映的是什么,“所以我剪完,也没有人说看到电影会猜这一定是廖庆松剪的”。这种“无我”的状态,会让观众直接面对影像本身,这样观众更容易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