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做听障儿童的语言与交流相关的论文,所以读了清一色的有关communication的文献。
其中不乏好玩的文章。所以,今天就捡其中一二来与你聊聊有趣的communication(沟通)。
1. 父母有别
有这么篇文献:
作者录下父亲和母亲分别与孩子自由玩耍的样子,将父亲与孩子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转录成文字。从中选取当父母与孩子的不能有效沟通的情景,对比了在这样的情景中,父亲和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有效沟通,是指说话者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听话者能正确听清且理解说话者的话。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是不能有效沟通的情景。
孩子:爸爸,我要那个积木。
爸爸:要什么?(没听清孩子说要什么)
孩子:积木。
爸爸:好(把积木递给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日常对话中,我们和孩子都既可能是说话者,也可能是听话者。
好了,回到文献。说说他的结果。
1.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都会出现不能有效沟通的情景,但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发生次数多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2.当出现非有效沟通时,父亲和母亲的应对方式大有不同。
比如,很多时候孩子说了什么,爸爸没听见或没理解,总是用“嗯?”、“啊?”、“啥”来反问孩子。
相反,如果孩子和妈妈之间出现非有效沟通,妈妈通常会问的比较详细。比如,当孩子跟妈妈说,我想要那个积木,妈妈可能会问:嗯?你想要什么?能再告诉妈妈一下吗?
因为妈妈和孩子这种耐心的沟通,所以往往妈妈和孩子能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更多的对话。而爸爸和孩子之间则可能会变成一直在换话题,每个话题都说不了几句。
最后,作者给了这样一句总结:孩子和爸爸在一起时,总是会出现更多的非有效沟通,这为孩子以后和他人沟通提供了锻炼学习的机会。
我想,很多妈妈更想把这句话转述成以下几种不同方式:
1)孩子,只要能和爸爸这个猪队友实现有效沟通,你的沟通技能就练到家了。
2)多亏了爸爸这个猪队友,给熊孩子提供了更多学习有效沟通的反面教材和机会。
3)感谢猪队友的本色出演,为我儿提高沟通能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不过,对于不幸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的爸爸们,也不需要气馁。毕竟,在激励孩子掌握较好的沟通能能力方面,你们身体力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笑……)。
2. 男女有别
前两天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献。作者用录音机记录了夫妻之间的日常对话,并转录成文字。之后,作者男女对话中选取了“最小回应”的情景,对比分析了男女使用“最小回应”的目的的异同。
那么,什么是“最小回应”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女人:……(前略)还记得我那个好朋友某某人吗?她怀孕了哦。……(后略)
男人:嗯。
女人:哎呀,我好想去看看她和宝宝。
男人:哦。
女人:你去吗?你去的话,我们一起去吧。给她买点什么好呢。
男人:嗯?啊,哦。
……
在这个对话里,面对女人的滔滔不绝,男人适时地发出的“嗯”,“啊”,“哦”,就是“最小回应”。
因为至今还没有查到“最小回应”的定义,所以我只能自己给个定义,暂且叫它“针对对方的发言,用最简短的文字给以回应”。
再回到文献,说说作者的分析结果。
1.男女对话中,男人和女人都会使用“最小回应”。
2.男人用“最小回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女人的谈话没有兴趣。他只是为了敷衍女人,适当地给以一点回应。但是,男人在使用“最小回应”时,很多时候隐含的意思是:快点闭嘴吧。或者:快点换个话题吧。
也就是说,男人的“最小回应”,是在告诉女人,我对你这些话没兴趣,你能安静一会儿吗?或者你能说点别的让我感兴趣的事儿吗?
3.女人使用“最小回应”时,往往是为了维持与男人的谈话。比如,她会通过“最小回应”,告诉男人:亲爱的,我在很认真地听你讲哦;亲爱的,继续告诉我更多吧;等等。
读完这篇文献,我脑海里一整天都在琢磨我和老李的对话。想起每次我滔滔不绝地打开话匣子的时候,老李都只是适时地“嗯”、“啊”、“哦”地回应我,甚至有时候连“嗯”、“啊”、“哦”都没有。
现在想来,那时他心里一定有个声音在说,亲爱的老婆大人,你快点闭嘴吧……
读文献,有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既有理论又结合实践的文献,真的是很好玩有趣。
希望你喜欢这样的内容。不过不要较真,毕竟众生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