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的同时行使功能,也就是做你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时,体验并接纳你的感受。——这是今天我们读书会在读《创伤与依恋》这本书中的一段话,这也是接纳承诺疗法的核心原则。
有同学读到这里就表示很疑惑,因为我们读书会成员基本上都是精神分析流派的,而这几段话以及后面的几段,他们认为都是认知行为主义的做法,会加强人对感受的回避,以及理智化,是和精神分析中重视感受,不看行为刚好相反。
我倒是一直不排斥认知行为主义的各种理论,之前也系统地把CBT的课程全部学完并通过了考试。这和我的人格特质有关,我知道自己是习惯用理智化的防御机制的,它帮助我度过了人生很多艰难的时刻,我并不想把它都扔掉。我也同意通过调节行为,也会调节感受这一说法。
人是情感是很复杂的,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总的来说还是会采用精神动力学的方式,慢慢地跟随来访,镜映标注他们的感受等,但也会谨慎地在认知层面说一些原理,有的时候,我觉得来访需要知道我们的咨询到底在做什么,给到对方一些认知上的解释能够有确定感。当然,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我下次也许可以问问我督导,在他的经验中他是如何处理的。
回到最前面那句话,焦虑的同时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我知道自己骨子里其实是很难放松的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安全感太少,若是说每天只忙着处理情绪,那么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带着焦虑,带着各种情绪,依然每天做自己想做/应该做的事,在用开放地心态去体验做的过程中带来的体验,觉察以及调整,就是我所能为自己做得最勇敢的事。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体会到更多的自在和放松,正如我喜欢的张沛超老师的那本书名《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