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基本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路径。
它们曾经帮助人类战胜过不可胜数的困难,避开过无数危险,但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这些行为模式和认知路径,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思考,快与慢》中说,人类有两套思维系统,一类叫快思维,大部分时间是它在值班,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
快思维依靠的是直觉和本能,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在进化中形成,镌刻在我们遗传基因中的那套固有行为模式和认知路径。
优点就是反应迅速,缺点则是出错的概率比较大。
而第二套,则是慢思维,也就是利用理性,比如逻辑推理和计算等大脑高级功能来分析解决问题,相对更准确,但每天值班时间有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才会被调用。
所谓外围路径,就是接收信息后,信息接收者的快思维模式被激发,就是利用本能和直觉,来对信息做出反应,以及分析和决策。
相对的,所谓核心路径,就是我们在接收信息后,被激发和调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慢思维。
由于快思维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对于那些想操纵认知的信息制造和传播者来说,为了迅速而有效地达到操控受众认知的目的,就必须尽量让他们用快思维来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反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播的信息的内容就必须充斥着简单直接的刺激因素,唤醒我们的本能与直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夜店酒吧里,推销鸡尾酒和香烟的销售通常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这是因为,这些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是男性顾客。
推销员的外貌,再加上夜店酒吧那种鼓励两性进行社交接触的气氛,就对男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与暗示:
只要购买了这些烟酒,就等于和女销售建立了某种社交链接。
在这种情况下,男性顾客就很难把认知路径调到“慢思维”这一挡,思考下这些商品的性价比,或者自己此刻是否真的需要抽上一支烟或者再来一杯。
而有效的认知操控,必须采取哪些策略,或者构成要素,才能顺利起效,对受众产生预期中的影响。
要想实现操控,信息传播就必须具备四大要素:
1.有效的预劝导
2.信息来源要呈现出良好的可信度
3.受众关注点的有效管理,
4.有效控制受众的情绪。
首先,要想成功操控受众的认知,你必须先给自己传播的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传播氛围。
叫“预劝导”。
如果宣传是一座把受众引向特定目的地的信息桥梁,或者一场成功的演出,那么这个预劝导起的作用,就好比是引桥,或者精心搭建的演出现场。
具体来说,预劝导要做的,是如何建构一个问题,从而把受众的思维决策限制在一个框架内,引导他们得出信息制造者事先预埋的结论。
信息制造者,会首先给自己讨论的问题,或者对象,贴个对自己有利的标签,或者定义。
一旦受众认可了这个标签和定义,就标志着他们接受了这个预设的思维框架。
广告的奥秘,就在于,提取宣传目标诸多特性中,最靠近社会共识、最能激发受众共鸣的点,然后把它夸大为自身的本质属性。
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种“定性”或者“命名”的威力,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描述事件或者情景时,使用什么样的名称或者标签,就决定了我们的应对方式。
两组男士,分别走进两个独立、封闭的房间,房间里有一部电话,研究人员说,一会儿,将有一位女士打电话进来跟自己闲聊。
这时候,男士们都显示出好奇,问,打电话来的女士究竟是什么样。
于是,研究人员会分别给两个房间里的男士一份女性的资料,资料和照片当然是假的,第一个房间里男士收到的照片,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女士,而第二个房间里男士收到的照片,是一位漂亮的女士。
在通话后,两组男士被要求填一份问卷,来评价与自己通话的女士。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认为自己在和一位漂亮女士通话的实验者,纷纷打出了高分,认为这位女士风趣幽默、善于社交,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实际上,与两组男士通话的女性,是同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