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知识
坦白说,我没有这种感受。
于是,我百度百科了一下“知识焦虑”:
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呈几何数增长,人类的思维能力远没达到对其接受自如的阶段。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未知的知识就像黑暗对于孩子,对未知的恐惧感使现代人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拥挤”。就像个无形杀手,时时侵蚀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384/746667d3453d27fa.png)
使用“崔律精读术”中的“关键词”法,我阅读本段时,划出的关键词是“恐惧”——对未知的恐惧。
设身处地,我把“知识焦虑”换成“婚姻焦虑”,我似乎有点感觉了,哈哈。
现在我单身,没有男朋友。什么情况下我会焦虑呢?
第一,我不确定能否结婚,能否在今年内结婚,能否和理想的伴侣结婚……
第二,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比如我太优秀了,当然也可能是我太差了……
大致来说,一个是对结果的焦虑,一个是对过程(准确的说是对自己)的焦虑。
这样一迁移,我想,人们之所以会有知识的焦虑,其实是对“不确定”的焦虑:
一方面是对结果的焦虑:今天有公号说“职场人必须会PPT!”,明天有书籍说“不会沟通,还想混职场?”,后天朋友圈里转发“通过读书写作,月入过万”……尽管你在学学学,但内心里你并不确定学会它们之后是否真的就可以脱胎换骨,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焦虑,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焦虑: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也没能够达到熟练沟通的程度;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似乎和3年前的自己,没啥太大区别……那么多失败经验的前提下,内心里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学会它们。
回到我自己,我为什么没有知识焦虑呢?
第一,我认同学习改变命运。但我不认为通过21天的课程学习,就能掌握一项能力,就能改变命运。如果要通过一门学科改变命运,那必然少不了以“年”为单位的投入,深入的学习。所以,我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所能达到的结果,有清晰的认知。
第二,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自信。不论是学校里的学习,还是工作后的司法考试,或者其他新学科或新技能的学习,我可以根据学习类型的不同,调整学习的方法。换言之,我有的是学习能力,用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我确定,所以我不焦虑。如果我打开一扇大门,就很容易深陷下去。所以我不是“不想学”,而是轻易“不敢碰”。
如果有神仙托梦告诉我,我肯定会在今年嫁给理想的伴侣,那我肯定也不焦虑,对吧?
02怎么破解?
人们因为焦虑,而买了很多课。
又因为买了很多课,却没有成长,而更焦虑。
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花了钱,花了听课的时间,但是却没有得到学习的效果,这可能是你做的最笨的事情啦。
那怎么办呢?
你需要改变你的学习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啦!
或许你觉得“学习方法?我熟呀!9年义务教育,4年高等教育,我都学过来了。”
冷静思考下,在你过去的学习方法大部分来自老师和父母的教导。这些一定是正确的吗?
之前我看新闻说,有位刚生完宝宝的新手妈妈,因为老人说坐月子不能吹风,所以不给开空调。结果,中暑走了……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是绿皮火车,而现在已经是高铁磁悬浮的时代。
以前我们是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现在是职场人,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外部环境在变,我们以前的学习认知也需要升级啦。
03 来个栗子
看2个栗子:
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例如长时间背诵课本中的段落,或是不断重复八年级生物课上的诸多术语——就可以把它们牢牢地烙在记忆深处。反复阅读课本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
而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本往往是白费力气。它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很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许多教师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课堂教学大纲是应该紧跟教科书中的某章内容分毫不差,还是课程最好与书本有一些区别?事实证明,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回忆课程内容。
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多下的那番功夫加强了人们对资料的理解与学习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