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到底是几天,所以我大概率的猜想应是七天。因为我喜欢“7”这个数字。一来,它不像“6”那么圆滑,也不想“8”那么富态。二来,它看起来很“倔”,这一点像我。
在这可能是七天的时日里,我共读了四本书。分别是:贾平凹的《极花》,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李尚龙的《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以及一本有关历史的读本——《五代十国:乱世风雨》。
这四本书中,有两本书较为特殊。一本是贾平凹写的书,一本是写历史的书。之所以说它们特殊,是因为我在去年年底时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它们宣判了死刑,放言今后不再阅读他的文字和它的事迹。谁曾想,年一过完我就食言了。不得不说,人的成长随时都会出现“反叛”的可能。
说过了两本,剩下的两本书就好说多了,因为我与它们都是不期而遇。记得曾有人说过,“一个真正好读书的人是不在乎书的内容与形式,只要是书便可拿来就读。”关于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最喜爱的钱钟书夫妇就是这样的一对人,他们都曾在无书可读的情况下抱着字典读得津津有味。
说完了这四本书的“来历”,接下来就该说说我对这四本书的了解。
首先是《极花》。和评论区的大多数一样,我也是被这个名字骗进去的。之所以是“骗”,是因为这本书讲的内容不是一种花而是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时期。
极花,在作者的笔下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可喜之物,它的稀缺堪比冬虫夏草,它的功效胜之媒婆,它能给人们带去财富的同时还能带来婚姻的可能。因此,它也被村民誉为是财富和婚姻的希望之花。而文中的女主人公被买回时就被囚禁在一孔有极花存在的窑洞里,它被镶嵌在镜框里。据说,这是她“婆婆”生前为她儿子采摘的,为的是能娶亲成婚。现在看来,关于极花的象征可能是正确的。
《极花》一书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中学生跟随母亲去到城市后,在一次求职过程中被拐卖到山区,成为别人妻子并生下一子后又被解救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又经过了作者文学性的加工。在最后的后记部分,作者也讲述了现实中女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她又偷偷地选择了回去,回到了那个曾囚禁过她的地方。
读完《极花》我整个人是木的,不知该同情谁,记恨谁,赞誉谁。当我看到文中的女主人公在面对解救后的社会环境时,她内心是极度痛苦难熬的。所有人都在她未被解救时都希望她能被解救,但当她真的被解救之后,所有人又都在议论她,讲述她,编排她。而她,在那个曾让她觉得痛不欲生的地方却得到了她从未有过的爱和尊重。相比之下,她被解救后的时日比被拐卖后的时日更加痛苦更加难以适应。于是,作者才会在后记里写完了这部小说最后的部分,她又回去了……
《极花》过后,我读的第二本书是余秋雨写的《我等不到了》。同样也是一个和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的一个名字。但我却觉得,他是能等得到的,虽然我不明白他要等的是什么。
《我等不到了》这本书,作者是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的一个余家的故事。他先是从“余”姓的由来开始讲起,接着便讲到了他的曾祖父辈们,祖父辈们,他的父亲辈们以及他这辈及他自己,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和事。
看过他写的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有些难过,难过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这个社会。
初识余秋雨是在上初中时,当时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叫《文化苦旅》。在我读过之后并无太多感悟,甚至觉得索然无味,不知所云,毫无意趣。因此,我也就对他这个人失去了兴趣。直到去年读过他的《千年一叹》,一本类似于毕淑敏《非洲三万里》的游记散文时,才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再到近期读完的这一本,才算是对他的生平及他的家族史,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富贵人家,也可说成是贫穷乡下。他妈妈是城里(上海)一个有钱人家的二女儿(他祖父生前与他外祖父认识,且有交集),无论是颜值还是学识,在当时都可算是数一数二的。他的父亲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里,后来因他祖父吸食鸦片导致家道中落,自己也因此而殒命。他的祖母为了还债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包括他们唯一的住所,后来在他父亲成婚之后,他的祖母和他的母亲待在了乡下,而他的父亲仍在上海发力打拼,发誓要让家人再次重回上海。
直到他准备上初中时,他们才再次举家迁回了上海,而这也算是他父亲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在选择就读中学时他成功考入了当时最好的中学,这让他们一家人倍感欣慰。之后他又考上了当时中国最难考的三所大学之一的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接着便又迎来了所有人都熟知的“文化大革命”。他父亲被圈起来了,而他也被下放到了农村。
再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他又回到了城市,他的父亲也得到了平反。而他的人生路便也由此正式开始了,他先是成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之后又是副院长,院长。也许是他天生就不愿意当官,也许是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再也许是他只想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于是在1991年的某一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苦旅。
而与此同时,有关他的种种劣迹流言也在慢慢发酵着,揭发他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的涌现,犹如雨后般的春笋。甚至有人以此为生,还成了文学界的“名人”,而那些只为出名的媒体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大肆宣传,全然不顾事实的真伪。直到现如今的21世纪,仍然有许多人在网络媒体上不停的抹黑和打压他的存在。不得不说,他的存在让很多人都无法释怀他们生而为人的挫败和无能,所以才会出此下策。其实这样的事件真的是屡见不鲜,在我看书的过程中也有,一本无论怎么完美的书,总也有人给出差评。一本书都能被如此,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读完余秋雨之后,我心里沉甸甸的,恍然间才觉得做一个小人物也挺好,至少没有人会找你的茬。为了更好的转变一下心态和思路,于是我又突发奇想地想要看看五代十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前只是听说,却没有实看。于是我便找到了评分还算可以的《五代十国:乱世风雨》。属实说,关于五代十国的电子版读物还真不多,也许是关于它的记载原本就少,也许是它本身就没有太多可讲的价值,再也许是人们都不曾记得历史上还有这一时期的存在。
的确,它的确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它前不如大唐,后不比大宋。所以,它也只能是作为陪衬或是过渡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读《五代十国:乱世风雨》我最想读到的是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但比较遗憾的是,作者竟然给略过了!虽说南唐属于十国之列,但它却也有著名的国君诗人存在啊,尤其是那首《虞美人》。每当我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时,我就会想起我曾拥有过的波澜岁月……
带着略略的失望,我终究还是看完了它。在我寻觅下一本可读之物时,我看到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虽然觉得它会是鸡汤,但它的名字着实让我看着舒服。摩西奶奶就曾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你可知,她是在76岁才开始尝试绘画的,80岁时开始风靡全美,90岁时畅销全美以及整个欧洲,101岁时去世。因此,当我看到“开始”一词时,我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位让所有人都觉得励志的奶奶。
关于这本励志书的作者,我也是有一点点熟悉的。我曾看过他的处女作,《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是我毕业后不久看过的,那时我还处于半迷茫的状态,比较迷信鸡汤的力量。后来被证实:然并卵,求人终究不如求己。
时隔多年当我再次读到鸡汤文时,我并无多年前的热衷,也无后来的抗拒,只有现在很平常的视之。
看过几节之后,我便决定继续读下去。原因就在于,文中提及到的很多内容和说法,都与我的现在不谋而合。霎时间我觉得我找到了知音,遇到了知己。稍微百度了一下,才知他与我仅差一岁,现如今的我们都是而立之年的新人了。所以,“一切刚刚开始”,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毕竟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看完这本书后,我大概率的觉得我与书作者最大的差值不是思想而是出生时我所不能改变的一切。
如果说,这是一本只讲给所有同龄人看的书,我觉得很没必要。因为,明白这本书内容的人,大概率不会去读;不懂这本书内容的人,大概率也不会去读。如果说,这是一本写给三十岁以下二十岁出头的人看的书,那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问题,因为它局限了读者的群体。再者,书中的很多道理和觉悟,也只能是到了三十岁左右的人才能明白,才能悟到。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本相对鸡肋的书,但它里面所阐述的内容确实又对当下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所帮助。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比较鸡肋且又无奈的好书。
四本书的内容,我算是大概的讲完了。它们几乎代表了除工具书之外的文学分类,历史,人物传记,励志散文,小说。不经意间我竟把它们都杂糅到了一起,可以说,这也是我绝无仅有的一次。以往的读书都是专注于一类,现如今我却不在意这些。开始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填补自己的空白,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更高更远的可能。当有一天,你发现你说的话,发的文没人能懂时,千万别怕,你应明白你正走在一条少有人才会走的路上。它不一定会把你引向成功,但它绝不会把你引向平庸。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成功的反义词从来都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