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博文都是发散性思维写就的,之后再通过内敛的思考方式来收束和完善细节;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和内敛的思维呢?
发散性的思维就是给你一块砖,然后你来思考这块砖的用处:例如,可以用来砌墙、做壁炉、砸人、表演徒手劈砖、用来在野外和小女朋友露营的帐篷角上垫上固定...这块砖的用途太多了,这样去思考一个问题,就像是小说作者去幻想一样,将思维发散出去,随着主角或者情景不断变化,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灵感、细节、创意,都是发散思维的不同投影,发散思维源自人类谋求自由的本愿。
那么什么是内敛呢?和发散形成鲜明对比的,其实就是学校考试的那一套,我们有一套标准的答案,很多时候只需要背到答案就可以了。由于题目千变万化,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套方法去从各种可能性中推导最正确的那种,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学到的技巧了;内敛还有其他很多的形式,不仅仅是从教科书上学知识,也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在工作中随熟练度提高而掌握的技巧,甚至是你看电视节目,都是内敛的思维模式,内敛的思考有两个特性:1,在大量练习和正确指导的前提下,这种思维方式学习效率极高;2,在刻意误导的前提下,可以极为隐蔽和强烈地剥夺人的思考能力。
人类理性的一切成就,都可以归功于此——内敛思维的第一个特性:试想你学习牛顿定律吧,如果让你生活在牛顿之前的年代,并且从零开始钻研物理,你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这么一个尚未诞生于世的定律?起码意味着,你要做的一定与那个时代的牛顿相当,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在现代课堂里每个初中生都能掌握这么一道题目。
内敛性的思维非常连贯,容易形成系统,同时它也易于理解和表达,因为它帮助我们摆脱了现实生活中无限的细节,这种细节干扰是影响学习效率的罪因之一:学物理总是假设光滑的平面,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然对于新手来讲,重要的不是计算光滑不光滑,而是理解原理,我们将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抽象抽象再抽象之后,收敛为了极少的“原理”,这样的原理一旦我们能理解掌握,就能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应付那些细节。应用在软件工程里面也是如此,只需要理解一点点原理,就可以应付绝大部分需求,区别只是工具、原料、劳动力、金钱、时间等等外在约束罢了。
内敛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误导,在现代,发散式的误导来自各种成功学书籍,稍稍进化过后打着知识付费兜售垃圾信息的自媒体和“大V”,而内敛式的误导则来自于更加隐蔽和不易察觉的角落:例如电视、网络节目。这里先谈内敛的吧:
对于一个电视节目而言,精美的制作意味着商业价值的攀升,换来的是大量的金钱,而大量的金钱必然导致更加专业的人才、更精良的设备、更富有新意的创意(这用专业人才的发散思维得到的),如此必然出现一个更符合其需求的节目产品:剥夺观众的思考能力,使其观众成为其商业价值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其实刻意去观察,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首先,节目没有留白,注意,这里说的网络、电视节目都是同样的:没有留白——节目本体、广告,他们变着花样把这两样东西交织欢合在一起,但本质上是不变的,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需要时间,这些节目不留半点余地,因为每一秒钟都是“商业价值”。
其次,节目本身的内容不能引发思考,只能带来没有营养的消费和消遣,在这一点上最为突出的是综艺节目,其次是肥皂剧、体育节目,之后是电影。电影被划分到这里是由于其基因所致,很多人认为电影是艺术,但其实已经以偏概全了,能称得上艺术的电影在这片商业红海中凤毛麟角,更何况,我们说的是“没有营养的消费和消遣”,艺术顶多去掉前面的形容词,让人类留有余力去寻找启示,发现美好而已,对应到宗教观念里,这便是“天启”;对应到现代生活中没什么艺术鉴赏能力的芸芸众生,只能沦为消遣,并不委屈。你当然可以论证体育节目背后的体育精神如何如何,他也可以旁引电影的经典台词来指导人生,然而这些东西事实上并没有引发你的思考,你只是跟随着剧情和比分而紧张而已,你接受了专业人士的专业误导,却没有搞清楚他们商业的目的,没有弄明白你自己群众韭菜的立场,则很难跳出剧情去思考编剧下笔时的心理活动(这也需要非常强的发散思维),而且你也不会这么做,因为这种臆想不仅没有什么价值,还不如剧情有趣。真正有用的思考、启示来自于自身或他人深刻的洞见,而不是制作精美、训练有素的明星真人秀。
为什么说电视节目是内敛的,而成功学一类是发散的呢?前面已经提过了,节目不能引发思考,并且节目的目的是控制思维,强迫观众接受节目固有的观点,也就是明星演员刻意展现出来的,被戏称为节目效果的东西,而成功学则相反,其本来就言之无物,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幻象、榜样,或者说是标准,然后引导读者的发散思维朝那个方向扩散:人总是很容易确信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这类成功学只需要引导读者以为这个结论是自己独立思考的就可以了,这样读者便不假思索就接受了书后那种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毫无价值的言论。发散思维被误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变得片面和狂热,很多推崇“狼性”的集体,如那些完不成业绩就有大耳巴子的、每天早上跳操喊口号的:集体无理性,集体做出反智的行为。
发散思维的误导一开始是利用个人对独特感、社交认同感的追求,引导人做出谬断,引导发散本质上是限制了发散,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服装广告和星座,广告上面可能会写什么“本季潮品”、“INS超火的潮服”、“xx杂志年度十大时尚搭配”,给大家翻译一下,“时尚”这个词,一旦被付诸笔下,就已经完全脱离“时尚”的本来定义了,时尚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在此态度上创造足够美的人的外观,服装也好,别的什么也好,一旦时尚被道破,被大力宣传,那么这种东西就不再是时尚,就已经是大众的标准了,大众的标准怎么能叫“敢为天下先”的“特立独行”呢?在行动上,我们永远追求时尚,是因为我们极难达到真正的时尚,这里面的两个元素极难融合到一起,稍有不慎,虽特立独行,但是变成了杀马特;或是确实很美,却是韩国美容院的容易脸盲的量产品,这两类都算不上时尚的,应该说是完全和这个词背道而驰的。
然后是星座,讨论星座问题很多人会带着偏见来争论,或是直接带着偏见将其无视、鄙视,拒绝讨论,当然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利和自由,这对提高自己认知没有好处,讲星座有很多前置条件要讲,这里可以先说几个条目:科学精神(并非科学主义)、天文学常识、心理学常识和文字游戏、神秘学,这几个东西都是有关联的,星座起源于发散思维的奇思妙想,繁盛与中世纪善男信女用以认知世界的美丽附会,崩溃于科学精神和逻辑思考的交相辉映,这里直接抛结论比较好,毕竟在什么星座、中医之类的问题上有太多争论是反智行为(不过我也欢迎辩论,前提是友好,形式上不采用反问句式)。结论:1,星座是误导人的,这一点大多数人应该都懂;2,明确反对的好处,是可以区分那些同样明确反对的人;3,大部分人并不明确反对,而是另可信其有的态度和立场;4,在技术上只有通过明确反对,才能用较低成本鉴别每个人是否有深入探讨其他重要问题的价值;5,星座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鉴别准确率不需要完美,90%以上足矣,特例不考虑... 剩下的就省略吧,篇幅有点长了。
发散的特点是自由,而自由是我们谋求的终极利益之一,正是如此发散思维才显得这么重要;收敛的思维和发散的思维在任何时候都显得不可或缺,很多人忽视了其影响,用文理偏科来比喻这种关系,可以找到一些很有趣关联,这种关联的同构在别的领域也频频出现,不过这已经超出了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属于另一个故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