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而把“梦想”挂在嘴上,又时时将它记在心头,一刻不敢忘怀。“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然而我清楚地明白,纵然是梦想泯灭,我也不会像一条咸鱼一样没了性命;只不过心灵的转珠可能变成了鲁迅口中的“间或一轮”罢了,也不至于像一条待死的刀俎之鱼,任人腌割。
可我一直坚信“以梦为马”的人生才是最值得期盼与追求的。
又谈郭敬明
最近又大火了一把的郭敬明在早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就是要凭借着自己的脑袋白手起家,继而一路飞黄腾达,最后站在财富和地位的最高点。郭敬明不是家世显赫的二代,还长得一脸娘炮样,身高不足一米五。他有什么呢?他有聪明才智,这或许是他成功前唯一拥有的。所以说,郭敬明最后成为了偶像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郭之所以会红,这背后不仅仅汇聚了无数迷妹们的狂热追捧,而是他确确实实地代表了目前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成功。“成功”作为放诸四海皆准的主流价值观,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成功本身是抽象的,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成功的标志是可以物化的,可以用具体的占有财富和资源的多与少来衡量。
因此郭敬明当然有骄傲的理由。他之所以今天能香车宝马雕满路、兴致来了便一夜鱼龙舞,谁敢否认跟他自身的努力以及天赋有关?无疑,郭对许多底层的年轻人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他不仅代表了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还在底层挣扎,同时又怀揣梦想、希望力争上游的那批年轻人的梦想。
可让我觉得特别疑惑的是,大部分的人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奋勇直前,却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向下看”,去看看自己的生活,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我究竟是要做一个自娱自乐的草根,还是做一个注定被人敬仰的神话传说?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老虎,这只老虎代表着野心、欲望与恐惧。同样的,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会有一个“郭敬明”。问题是他的形象有多大,他在你内心中处于一个怎样位置?
大概谁都不甘心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根吧?
关于理想主义
已故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今已经被奉为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经典作品所对外传达出的精神性要大于其涵盖的文学性。史铁生通过他个人与地坛之间发生的联系,描绘了一幅在肉体与精神均受到创伤后,重新寻找他所期盼的、理想的心路历程。
那么理想主义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理想主义到底应不应该存在,现在还会有人坚持着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吗?可是问题又来了——就算我们将自己与某种理想和意义紧密联系起来,但是最后发现我们曾经所信仰的那些东西都幻灭了,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像史铁生那样试图自杀吗?
刚刚坐上轮椅的史铁生在最绝望的时刻,每天独自摇着轮椅到地坛苦思冥想自己活着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近似于“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最终史铁生靠着写作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对于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来说,最有意义的并不是最后你获得了多少物质鼓励;真正的意义存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至于最后你是否实现了理想,这倒不是最重要的。听上去确实比较荒谬——在没有最终达到目的之前,就事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假定失败后自我安慰的理由。
宙斯罚西西弗往山上推一块大石头,但是每当西西弗快推到山顶的时候,石头就会滚下来。于是西西弗为了活命就必须得每天重复着推同一块石头。但是有一天西西弗想明白了,他意识到了这个荒谬之后就勇敢地战胜了它,并最终受人万世景仰。这不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早年周游列国的孔子也很悲惨,很少有君主真正待见他,但是他一如既往实践着他的理想,并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后来的继承者。
由此可见,人生意义不在于最终是否实现了理想,而在于能否始终向荒谬的命运发起抗争。
理性设计的困局
我是个基督教徒,《圣经》认为人在做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似乎与人的自我能动性并没有多大的关联,但这样的“教义”连我自己都不甚赞同。因为如今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信仰和价值判断标准,这具体表现在很多人都在寻求一种最合理和最有效的、能够快速达到成功目的的方法。更有别有用心者将它定义为“方法论”。
比如说我的一位崔姓舍友在大一时就曾对我们其他三个人说:将来我毕业了要去当个公务员,当个公务员是铁饭碗。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和我们讨论过当公务员有什么意义,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他考虑的最多的是为了考公务员,如何安排自己的行动计划。于是当我们在享受恋爱的时候,他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毕业之后,当我们踏上不同岗位开启别样人生的时候,他被整天锁在一个兽医站里给别人开单子。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将一个人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被设计好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一个具体的小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步骤。这难道就是理性?
然而,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不是被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先有一个理想的大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将自己打造成器,最后顺势而为,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计划赶不上变化,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而是有可能有很多条。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生轨迹并不会跟着你的设计走,而是应该设计跟着人生走。
因此,人生不是靠工具理性设计出来的,不是设定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关键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理想和抱负又不能太具体。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没准儿西方亮呢?
近段时间由于职位变化,我得以接触到许多公司的高层。每当我踏入他们的办公区时,我总能发现桌子上放着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哲学甚至宗教的书籍。我问他们为什么对人文知识感兴趣时,我们公司的市场部总监老余这样告诉我:“我十六岁时出来跑业务,跑了整整十五年(才坐到如今这个位子)尽管要论起管理知识,理论的我可能不精通,但是实践操作起来却比你们大学生得心应手得多,因为我心里有一本近十年的市场数据。”
后来聊得深入了之后,他说:“我做业务员的时候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做到管理层,但当时发现自己要进一步提升却很难,因为我没有上过学,就不知道什么叫大智慧。而大智慧,在管理学里面是没有的,都在文史哲里面。”
尽管上学与智慧不能划等号,但诚哉斯言!如果老余一开始就为自己设定好了“从业务员精进为市场部总监”的线路,并始终如一地按照这条线路走下去的话,那么今天他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有多大呢?对于这一点,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读者们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请允许我臆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他所采取的线路,而在于他所拥有的智慧。伟大的将军们都应该知道战略与战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换言之,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捧着本“人生地图”,然后按图索骥一步步走上成功的。
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利益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所谓的外在利益,可以用普世的名利标准来衡量,比如金钱和地位。而外在利益,是随时都可以被替换的,比如哪一个更容易获得名利,就从事哪一个。恐怕很多人从事一项工作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却忽略了内在利益,也就是精神追求,我倒是见过不少人打着追求精神利益的幌子去追求外在利益,行那苟且的事。
所谓的精神追求就是通过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业,获得一份独特的专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生而为人,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同时具有这两种利益追求,但对于一个完整的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不计功利地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这才是真正获得快乐的所在。
如果没有这个精神追求,即使你一生获得了无数的外在利益,可能也会很痛苦、很彷徨、很纠结,因为比起无穷的欲望来说,你所得到和拥有的,总是显得很有限的。然而,一旦你有了独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以梦为马(节选)——海子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