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个做情感培训的朋友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在家里玩的非常开心,但是把家里折腾的一团糟,你会不会支持孩子?
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体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尊重孩子的天性,以让孩子开心为主,所以家长应该支持;另一派主张家是讲规矩的地方,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所以家长应该反对。
像这种讨论,一般是不会有结果的,我准备恶作剧一下,终结这个讨论。所以我就说道:“负责打扫卫生的家长,多数都会主张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不负责打扫卫生的家长,多数都会尊重孩子的天性。”效果很明显,群里几乎立刻就鸦雀无声了。
其实这是一个好问题。只是讨论和落实完全是两回事。讨论问题的时候,允许不同认识之间激烈碰撞,没有后顾之忧,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落实的时候就不同了,问题是必然要出现的,但解决问题更多的是要依靠妥协,也就是有了后顾之忧。有后顾之忧是因为有立场。
立场是个绕不开的怪物,因为立场的存在,让很多事情变的尴尬。
以情商举例。情商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悖论。情商的基础和高级形态都离不开共情,但共情是相互的。当一个老师讲情商的时候,潜台词必然包含了“你们的情商低,我的情商高”。但是这个潜台词却反证了讲课人的情商并不是很高。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闭环,比如我希望你跟我共情,但是根据共情的理论基础,我首先要跟你共情,然而一旦我跟你共情,我就不能再要求你跟我共情,否则就是虚伪。这就是说,要使自己具备讲情商的资格,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但是真正情商很高的人又不会轻易认为对方的情商很低。
我们都曾经坚信人性本善,但是慢慢的,我们对人性本善产生了质疑。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善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自私的,不管是伟人或者凡夫俗子,他做的所有的事一定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一个目的,不管他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新对善良的认识,一个不会无缘无故伤害别人的人,就是一个善良的人。这还是牵扯到了立场的问题。假设某甲跟某乙出现了纠纷,我作为利益无关的第三方,可以发表一些貌似客观的看法。但是如果某甲跟我出现了纠纷,那我就有很大的概率把某甲认定为一个坏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突破这一层限制。
有了上面这几段话做铺垫,就可以抛出我的结论了。
两个人之间的争斗,是个人利益。两个国家之间的争斗,是国家利益。人类与自然的争斗,是种族利益。人类一直在为了私利而斗争,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利他。利己是底层的需求,利他是解决方案。由此而得出了一个推论,就是当一个理论或者假说刚被推出来的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够看懂。这些少数人就借此扩大了自己的利益。这个理论或假说慢慢的为大众所认可,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必须要被更新的理论或者假说取代。
这段话可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因为学习的崇高性被抹杀了,但是也许能提高你学习的动力,因为从这个立场上看,学习真的是很有用的。
最近在听王东岳的哲学基础。虽是基础,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以往的认知范围。我无法做到摆脱立场看问题,但我依然学到了一点吹牛皮的资本。真理确实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个理论,如果懂的人越多,与真理的距离可能就越远。所以,如果你认可我前面的话,并不能体现对我本人的表扬,反倒是说明我这些话并不高明。但这正是我的目的所在,我从没有立万世之言的志向,只想此时此世热闹一点。为了这个私心,我要尽量写出让人看着很爽的文字。
最后重申一下,学习确实很重要,不管你学的是什么,这是为了你我的一点私心。但是学习能让我们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人们必须协作,必须利他,这能给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
其实,人们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意义。有时候这些意义只是自欺欺人,欲盖弥彰,但我们仍然离不开它。只有股市和战场例外,在股市里,只是赚钱而已,在战场上,只为了杀死对方,让自己活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