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只想说又是一部被漂亮的书封骗了的书。内容简介说这是一本成长小说,“每个人心中那个犟头倔脑的小孩,正是我们对抗不公、压制与威胁的力量源泉。”内容简介还说,这本书可以教你接受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内容简介说,这本书告诉你命运还有别的可能,橘子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水果。即使面对种种质疑和打压,仍然能够坚持自我,探索人生道路,简直是英国版的魏璎珞成长记。然而书封和内容简介却没有告诉我这是一本同性题材的书,最无语的是,还邀请了闺蜜共读本书,当读到三分之一得知这是本同性题材的之后,真是无语凝噎。关键是这门书我从4月份读到了8月份,感觉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在读这本书,好在我把那橘黄色的封皮剥掉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我读的是什么吧。
言归正传,对这本书的评价。当然,这本书很牛叉:1985年惠特布莱德奖获奖作品,英国英语系学生必读的经典读物,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小说,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荣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大奖...让人不敢评价。也许,maybe是翻译的缘故吧,读起来很吃力。和友人都是从四月份开始读这本书的,友人至今未读到同性题材部分,基本处于半放弃状态,本人克服无数次瞌睡虫的影响才把这本书读完。读到后面,整个人就不太好了,也许会影响我的客观评价。也许是文化的原因,因为对基督教、对圣经、对他们背后的故事一知半解,有些故事是一无所知,作者说到的很多故事、典故并不能有什么很深的感悟。那就简单说说对本书印象最深的三点:
一是与质疑、打压对抗。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个主题。珍妮特从小开始就似乎就是一个长着反骨的小姑娘,或者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印象最深的是,她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做的手工是小白兔等简单可爱的东西,而她的作品永远都是有寓意的,虽然不被老师所理解,但是她一直坚持。当她爱上了她的时候,她仍然坚持了这条道路,而她爱上的那个她却背叛了她,去选择了一条中规中矩的人生道路。文中满满的是珍妮特的感悟与思考,引经据典地阐述她成长过程中的背叛、无奈但是必须坚持,即使在殡仪馆打工,即使困窘得想要放弃,但是从未放弃。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我想要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不需要沿着大家都以为对的方向去前进。
二是信仰。珍妮特成长在一个宗教家庭,她的养母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她的养父描绘不多,养母的强势造就了养父的存在感薄弱。这种家庭对珍妮特的成长应该是有很大的影响。珍妮特的童年教材是圣经以及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故事,其实有些故事还是儿童不宜的。其实珍妮特就读的学校对此是不赞成的,对珍妮特所有涉及宗教题材的作品都予以忽视,应该就是一种信号,当然这也导致了珍妮特的反抗。这让我想到了《我在秘密生长》中的一些情节,修道院院长喜欢与小女孩们讲一些魔鬼的题材,导致了小女孩们害怕得发生了混乱,院长因为被踩踏在床上躺了两天,非常地讽刺。过早的信仰灌输其实是不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的。
三是同性。似乎很多人回避了这个话题,所以在我考量这本书是否值得购买时完全没有看到同性题材的评价,也许这个并不重要,也许这只是珍妮特与命运反抗的一种形式体现,内容如何无关紧要。在本书的后面三分之二,基本上就是珍妮特在思考其中的对与错,也许是性别错置了。最为荒唐的时候结论是教会得出的结论,因为这个教区的女性过于强势,珍妮特当时是布道的中坚力量,女性代行了男性的权威,所以导致魔鬼上了珍妮特的身,需要为其驱魔。这个结论无疑是让珍妮特无法接收的。即使到了文末,其实也没有说清楚这个原因,私以为也许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被书封耽搁了,虽然文章读起来比较生涩,但是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阅读也不一定要限定在某一种类型,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