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那天,L先生打来电话:“明天聚聚,一起来我家吃饭”。
我有些愕然……
他和LG是很多年的同学和同事。但自从LG转型做产品,之后去了现在的公司,他们就甚少联系了。
刚开始,以为只是各自繁忙,后来才发现,他是有意回避。
原因我大概也知道,他是个内心敏感的人,往日同一起跑线的朋友,如今却比他走的更远,对他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打击。
开场有些尴尬,这么多年的朋友,居然相视无话。
好在酒过三巡,人也微熏,大家开始东拉西扯以前的糗事,倒也融洽。突然,L先生猛的拍了一下LG的肩膀,说:“明明我工作比你努力,凭什么你TM的比我混得好呢!”
LG到是没醉,他认真的说:“你工作用了100%的力,而我只使了80%的力,剩下的20%,我投资自己了”。
其实,LG所说的,确实也是我看到的。
他从每一份工作中,吸取他想要的,在工作之余,也不忘学习、研究、深化。长年累月的积累,直至年近三十,才得以爆发。
而L先生是个极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人,他把100%的精力扑在工作上,早出晚归,在既有的模式和前人的经验中,不断学习、成长自己。而他确实也成长的很不错,但这样的成长,只是单纯的模仿与量的累积。当达到这个模式的顶端时,他就被卡住了——没有新的榜样、又缺乏自我学习带来的思考,于是,他停滞了……
有一位日本宝妈用四象限的法则,规划了一下个人时间分配,我觉得很是受用!
她把时间划分为四种类型,匹配四个维度:
重要且紧急的时间:消费类时间,既你必须做才能生存的时间,如工作;
重要但不紧急的时间:投资类时间,既会帮你产生价值,对今后有深远影响的的时间,如学习、锻炼、与孩子相处;
紧急但不重要的时间:浪费的时间,既不重要,但又必须耗掉的时间,如上下班路程的消耗、无意议又不得不参加的会议等;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时间:消耗的时间,如喝咖啡、闲谈、看肥皂剧等。
根据测评,成功者的时间状态为:浪费时间占50%,投资时间占30%,浪费时间占10%,消耗时间占10%.
而普通人的时间状态是:浪费时间占60%,投资时间占5%,浪费时间占20%,消耗时间占15%.
通过对比发现,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来自于投资时间的分配!
这个理论,很好的反馈了L先生与LG今日的差别来源。
那如何计算和实现这种时间分配法呢?
首先,人的睡眠时间是必须保证在7小时/天的。那剩余的17小时,就可以按时间四象限法则来计算了。如果,投资的时间比率为30%的话,那就是30%X17,即5.1小时了。
当然,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时间状态,大多数人为生活所累,这个时间远远是达不到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通过转化时间来实现。
如搬个离公司近点的房子住 ;把上下班坐车改为骑车,增加运动量;也可以用上下班的时间来看书,听书。至于那些无聊的会议,你大可转化为消费时间,来个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开会,脑子用来思考,这个活动怎么弄,那个策划案怎么写等等.
原理就是一条,缩短消费时间,转化浪费、消耗的时间,增加投资时间.
可能大家在想,消费时间(既工作时间)缩短了,工作完不成,怎么办?
那你就得想想办法了,比如,不该你的工作坚决不接,工作完成80%就好等等,增加的投资时间会提升你的个人能力,也会助你更好的完成工作,所以完全不必担心饭碗问题。
其实,想做更好的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诀窍,投资自己,然后坚持就好。
相关推荐:
END
我是 居然然
80后宝妈
鱼与熊掌皆想得的贪心女子
喜欢就点关注, 认可请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