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鬻书贩画行业里浸淫日久,我越发觉得,单纯将此做为生意来做的,前景好像都不是很乐观。身边的实例比比皆是。起步之时,大家看不出明显的差剧。干的时间一长,就有了综合实力的对比和逐步展现。态度、学识和眼界,决定了我们能否在行业中立足和长远发展。“字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生意,道理也一样。
“他买书太挑了。"这是一些同行中人对我的评价,其实,不光买书,买字画,我也一样的挑。
买书,首先是兴趣和习惯使然。我所选购和收藏的图书中,八十年代以前的精品文史书、文革精品诗词、影印本文学名著、诗话词话和精品老画册、连环画等,占了较大比重。其次是书画经营参考用的展览画集等。再者是少量的民国及以前的品相较好的社科类线装古藉等。这类书,如果见到自己喜欢的,现在也还会买。总之,我买书,对书的品相要求比较高,太常见的书一般不会要。不过,大约从2007年春开始,图书的经营,于我来说成为“副业",也不太用心,尤其是网上经营,我更是“菜鸟"级的,不敢妄言。
我们的钱总是有限的,而东西永远买不尽的。见啥买啥,或者把大部分钱都投到那些普品行货上,我觉得是不明智的。这不是家门口开百货商店,要求我们备货必须尽量齐全。孔网上那么多店铺,完全一样的书,重复的品种自是很多。光靠打价格战,个体的优势又能保持多久呢? 当然,大家彼此的进货渠道等各不相同,生意的利润要求也不一样。和二十年前相比,纸质书的读者和实际效用都在严重萎缩和不断弱化,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和面对的现实。因此,大多常见的书,是没有收藏价值的。
书和字画,在我最初“练摊儿"的两年里,是“并驾齐驱"的。我的书卖的也还行。只是利润太低。我记得很清楚,2005年深秋的一个周末,在古玩城楼顶东头儿的一个地摊儿上,我买过明代"天启年制"的四本套《诗韵雅典》,品相八五品,才花了95块钱。一年后,在陇诲路的北京饭庄开全国连环画交流会上,我将此套书卖出,得书款165元。买主付款后给我一张名片,“以后有这样的书给我打电话"。我看到名片上写的买主身份,是省内某县原新华书店的总经理。尽管那明版书我是卖低了,可当时的市场正价,也无非就五六百元吧。一一从此以后,我就不打算鬻书为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