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民俗
听哭了,黄土地上的信天游

听哭了,黄土地上的信天游

作者: 文化予风物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21:21 被阅读0次

    真正喜欢上信天游,是看完《血色浪漫》之后。

    在窑洞里,秦岭给钟跃民唱:“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箩箩淘沙,半箩箩金.....”。

    声音出来的一刹那,我鸡皮疙瘩也起来了。一直听,一直哭,听完,还哭。后来钟跃民向秦岭告别,两人隔着山头,秦岭唱了一首《走西口》,我又哭得稀里哗啦,听得很难受。后来只要一听信天游,就忍不住心里发酸。

    信天游的悲凉感,究其原因,是这片黄土地从根里流淌出来的。

    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存,黄沙漫漫,日子寂寞枯燥,生活艰难且封闭,极少与外界交流。能干什么呢?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驱赶内心的愁苦,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可谁能想到呢,陕北老百姓即兴漫唱的信天游,传承诗经,文化积厚,唱红了大地,唱喜了中国。

    信天游的背后,抒发了一个民族的苦乐情怀。

     

    信天游,唱红了大地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在此之前,《东方红》原曲以民歌形式传唱于陕北。我查过很多资料想弄清楚《东方红》具体改编自哪一首陕北民歌。有说《骑白马》的,有说《你叫妹妹不放心》的,五花八门。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哪个版本,《东方红》改编自陕北民歌信天游。

    中国各地的民歌很多。成为民族代表,红遍全国,经久不衰的,除了信天游,找不出第二个。

    而信天游的底气与自信,来自于她扎根的陕北大地。

    陕北,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都在陕北。

    我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如果溯本求源,实事求是来看: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

    黄帝部族主要所居的石峁遗址【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遗址】,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

    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

    历史的证据总能清楚的告诉你真相——陕北,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只有从历史的最深处来,才能到人民的最远处去。

    陕北的历史地位,给了信天游大中华底色,是她具有代表性,响彻中华大地的重要原因。而陕北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同样给了她厚发优势。

    陕北,也是中华文明的坐标。

    回朔陕北的历史,陕北黄土高原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陕北西部、北部与游牧区交界,北方游牧一旦生存受到自然威胁,南下掠夺的首要之地便是陕北。先秦以前的陕北几乎一直都是游牧大本营。

    秦一统后,建长城,筑秦直道。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的长城与黄河;人与人的长城与秦直道,两个黄金十字深深烙印在陕北大地,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坐标。

    于是有战争,有长城内外一系列奇特的历史。干燥和湿润发生了摩擦,草场和牧场展开了拉锯,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

    而农耕与游牧的战争,不仅没有让信天游消失于历史。相反,从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中走出,使它拥有更顽强的生命力,更具有包容性。

    信天游,带着大中华底色,带着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背景,最终走向两千年后的今天。

     

    信天游,唱喜了生活 

    如果说陕北的历史地位,是信天游的底气。

    那么站在山坡上的陕北人民,便唱出了信天游的精气神。

    陕北人民,余秋雨先生曾评价,即使衣衫褴褛,也看得出是有文化的人。我要加上一句,即使环境再艰辛,他们也能找到适存的方式,他们是最坚韧的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被贫穷、闭塞、落后所折磨。但他们从不掩饰对这片土地,对生命的热爱。

    这乐观的灵魂附在民歌上,民歌便唱出了生活的喜乐。于是信天游在民间以更广阔的姿态,无所不包。

    陕北人民只要想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拿来当信天游的口粮。

    赶路时,排遣苦闷唱《赶牲灵》;庄稼丰收了唱《喜庆丰收屹梁梁》;祈雨有《祈雨调》;山花也有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如果到了陕北大年的正月天,锣鼓一敲,信天游开吼,配上人间绝响大唢呐。喜气洋洋,声势滔天,黄土地上的苦闷被轰散,消失得一干二净。

    上个世纪50年代,作曲家李焕之先生创作了一组《春节组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章《春节序曲》就是基于陕北人过大年时的热烈欢腾,取材秧歌调、信天游节奏创作而成的。

    大概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熟悉这首曲子。每逢过年千家万户因为这首乐曲坐在一起。曲响起,春晚开始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曲,便是《春节序曲》。

    信天游,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文化传奇。


     信天游,传承诗经 


    然而信天游虽是陕北人民即兴唱作,却并不是乱唱,不讲究的。

    信天游传承《诗经》。信天游上下句式、上句起兴、下句点题的表现手法,还是两千年前的《诗经》风格《诗经》体。

    兴是比喻的意思。第一句起了兴,先渲染氛围,下一句才好点题。

    比如:“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句话,其中的话语暗示是:“我非常的劳累。但是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疼惜我。”

    所以下句是:“喝一凉水娘家的好。”话外之意:“婆家人不好。我很想念自己的娘家,想回自己的家。”

    信天游善用叠词的习惯也是传承《诗经》。尤其情歌里:“哥哥、妹妹、眼泪泪、红绳绳.....”。不胜枚举。

    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陕北人民唱信天游,为己唱,为亲人唱,为情人唱,山川河流,柴米油盐,儿女心事,放牧耕地,节日游乐。甚会想唱甚会有。

    这样的信天游,不只是悲凉的呐喊。

    她从人民中出发,行走于陕北,记录着这方土地这方人的喜怒哀乐,又回到人民中去,唱出这片土地的真善美,唱出陕北人民的喜和乐。成为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生命组成。

    这样的信天游,是富有生命力的,饱满的。充满希望的信天游。


    写在结尾


    任何艺术的形式,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

    延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一望无际的无垠沙海,只有经受住这一切,经受住黄沙、黄土、黄水、黄风,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磨练出强韧筋骨,刚毅个性的人们才能唱出人民的心声,唱出生活的苦辣酸甜,唱出信天游的内在精神。

    也只有这样的信天游,才能抒发一个民族的苦乐情怀。

    如今,现代化快节奏使得唱信天游的人越来越少了。然而,只要这片土地还在孕育着每一个勤劳刻苦的陕北人,大概信天游就不会从陕北黄土高原上消失。

    也希望每一项民间文化遗产都能继续传承下去。

    公众号:文化予风物

    公号签名:应见山川河流,人间美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哭了,黄土地上的信天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bn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