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爱这书呢?
第一人称,不是小说或自传,通过虚拟主人公,展开一组杂文笔记。数十平的局促空间,心有天游跨古今中外。他可以沉在好书中,打发无数时光。而我,拿着这数万字小册子,还相信世间如此有意思。“读书万卷”向来是形容词,而好熊让我知道,一个人知识大融通后的透亮、豁达、清醒以及渺小。对,是渺小,强大到渺小。
《纸上卧游记》文字间透一股青涩,话语透着股自傲,态度鲜明的讨论着各种正经事。有时我感觉,作者当时可能只有二十,细想不敢相信,觉得作者怕不是从娘胎里就开始读书,又想,哪怕深厚家学,何能透着如此冷透凉。
后来,读了他好多一板一眼的书,各种花式掉书袋,书尾附页30多页,记录着引用的2000多本书......不过,过于严谨,没有鲜明的朝气。由此,我最喜欢还是《纸上卧游记》。别人让我荐书,我通常不会说这本,只有看到真正的爱书人,我总是反复推荐。
引用几段其风格显著的话,透着作者年轻时的锐气:
夏天天很清楚,自己的善心很可能不会招来任何善报,也很可能并没有一个天堂在彩云之端等候他的大驾光临,他也不认为自己所坚守的道德信条有任何神圣性可言(他觉得那只是他的性格和早年的教养所致),但他就是不可救药地坚持以这种姿态生活下去。
艺术是存在于贵族社会里的,不仅要用缓慢的时间去雕琢,还要用更加缓慢的时间去消磨,而朝九晚五的市民社会完全没有这个闲暇,为房价、车价、菜价、职称、奖金斤斤计较的市民社会也只能浸染出斤斤计较的心,哪里去寻审美所必需的毫无功利感的投入和奉献呢?冈苍天心说茶道是生的艺术,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这话不错,只不过这一生一死真的只能属于往昔的贵族时代了。
遗憾的是,有严谨思辨能力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人不仅思维混乱,而且罕有开放的心胸,他们捍卫自己的观点如同一个愚昧而虔诚的信徒在誓死捍卫神圣的信仰,哪怕那其实只是一个小小不言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探究哲学问题,纯粹是因为吃饱了撑的,拿一些毫无实际用途的东西愉悦自己的好奇心;一旦有了功利上的考虑,那就落了下乘,所研究的学问也就不能称其为哲学了。
不必经过很仔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观点和知识常常是鲜明的、整体的、确定的,一个读书人则恰恰相反,是太多模糊的,散碎的、不确定的……
即使纯粹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也觉得影视是一种低劣的艺术,过于具象化的表现手法完全制约了你的想象力,而且你智能随着它的节奏亦步亦趋,不像读书,节奏的自主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你会是作者的伙伴、合作者,在他留给你充足的想象空间里完成对作品另一半的创作。
事情一旦和现实距离太近,我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抵制情绪,不时会出现一些理解障碍。我喜欢看一些和现实生活隔得很远的书,对电影和动画片也是一样,拒绝一切现实题材的作品。
看来心灵鸡汤和励志读物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一个人只要觉得自己还有追名逐利的机会,那就励志。觉得没什么机会了,但还是心有不甘,那就鸡汤。这两种读物真的可以把一个凡夫俗子的一生一网打尽了,真正像斯宾诺莎那样平和宁静根本不是人们想要的,图书策划人们比谁都更清楚这一点。
且不说内容,光字里行间,就压不住的才气。松散、锐利的文字,怕作者今天也再写不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