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上旬,金沐森通过公安部发布的数据了解到,国内的汽车保有量突破了2.05亿元,相比6年前的数值几乎上涨了一倍。在短短的十年中,汽车后市场销售额由2005年的880亿元增至2014年的7000亿元;而预计至2020年,这个市场将扩张至万亿元体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7883187/78851f86d750370a.jpg)
以致各路业内人士纷纷感叹: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潜力无限,但竞争格局却异常复杂。
从环保层面来讲,国内政府面临很高的压力,并且在环境改善上持续有所作为(比如去钢铁产能,重污染企业搬迁等等),但是从得到的结果来看,缓解的状况相当有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环保之战上,汽修企业必有大伤。落地到汽配门店中,4S店体系“重销售轻服务”的情况,也让不正规的“路边店”扰乱了市场秩序,也让汽车后市场形成了“散、乱、差”的局面。门店的面积大小、设备投资、人员素质、地点便利性、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和收费标准等方面各有千秋,短期可以共存,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资本介入的力度将更加理性
早在两年前,金沐森就已注意到国内汽后市场行业开始发生变化:经销商们开始调整战略,逐渐投入巨资大规模进军汽后市场领域,不少互联网巨头也涌入维修保养等领域,后市场供应链开始被更加关注。其中,仅仅维修保养类的电商就在半年内获得30多笔融资:腾讯投资人人车、滴滴出行;阿里的“接我”剑指出行领域;搜索巨头百度则扶持了天天用车。种种迹象表明,汽后市场进入了利好风口期。
但转眼2017年已过去大半,线上阿里车码头天猫旗舰店,曾经卖的最火的188元洗车20次的车主卡也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各种机油、滤芯等汽车配件,然而这些配件的销量也并不好,热门商品卖的最多的也不过6件。百度、腾讯的进军汽后市场的步伐也明显放缓,各方资本注入的力度呈现下滑趋势。
国家出台政策规范汽后市场
2015年推出的几项后市场方面的政策,进一步打破传统整车厂以及经销商在后市场方面的垄断,政策围绕的核心则在于: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维修地点、维修零部件,并且能够追溯维修历史,价格透明。
在此前,如果消费者曾经在其他地点进行过保养维修,经销商则往往以“不能判定责任”等理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新规则要求进一步打开透明度及公开信息。新规将第二十六条第四款修改为:“机动车生产厂家在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六个月内,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其维修技术信息和工时定额。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规定执行。”
3、经销商转型 进军汽后市场
自2015年开始,感受到环境外部压力的汽车经销商们开始在后市场领域进行布局。诸多经销商在O2O服务、融资租赁、维修保养等方面开始进行了大笔投入。例如,亚夏汽车,以不低于6.84元/股定增募资不超过10亿元,其中1.4亿元用于O2O汽车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5.6亿元用于汽车融资租赁项目。类似的调整,意味着传统的经销商体系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在“黄金十年”已经结束的今日,它们也开始转型。
4、互联网企业分享市场份额
滴滴、UBER在积累了海量车主用户后,开始试水后市场领域。它们无疑是新的“野蛮人”,凭借雄厚资金、富有粘性的客户,它们的切入在意料之内。车主不仅可以在这里办理账户、升级账户、申诉等,还能提供车辆维修、保养、保险等服务。与此同时,它也开始在企业客户层面进行挖掘。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双方除了技术的合作,也会有车辆使用上的合作。
5、O2O服务“尸横遍野”
O2O曾经是中国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里的明星项目,哪怕至今,也仍是热度犹存,一大批创业者踏上这块疆土,期盼着建功拓业,一战成名。但是,自2015年的资本寒潮以来,O2O项目也是“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汽车后市场也不例外。许多一时光芒万丈的项目,从修车,洗车,美容,租车,叫车,改装......到:“上门+”修车,洗车,美容,......结果大部分项目到最后要么成了“过气网红”,要么已经是草草离席。
有的项目虽然很新颖,但迟迟找不到自己的盈利爆发点,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盈利点所在,靠玩概念,玩情怀,拖时间勉强度日,更有甚者,还没有搞明白何为“补贴”,为何补贴,就盲目地加入到所谓的补贴大战当中,并且想象出一套全凭思维逻辑推导的——“抢占市场,后期盈利”的模式自嗨过日子。不赚钱,还贴钱,若是没有资本在后面持续救济,能撑上几个星期都未可知。所以也难怪,当资本回归理性后,这些靠“续命”过日子的企业,自然也就“后继无力”“垂死临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