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时,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大片牛肉,面子皮肉。发现都是我大邵阳酒席上的大菜。我的童年是有多缺肉啊(掩面而笑)。
最喜欢的一道菜,那就面子皮肉吧。这道菜是我们邵阳红白酒席的镇桌之宝。小时候爸妈带孩子去吃酒席的时候,总是会把整张虎皮肉下的瘦肉挑出来,撕成一条一条的喂给孩子吃。或者是拿个小碗打包带回家给孩子吃。这种大锅炖出来的肉总是特别的香,肉也因为通常都是现杀的乡里土猪,甜香甜香的。
我小时候不怎么爱吃这道菜,大概是觉得油腻。长大之后来长沙工作,发现这里的人都喜欢吃一道菜,叫梅菜扣肉。其实和邵阳面子皮的做法差不多,只是会把整张面子切成一条一条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里面的肉和一整张面皮下包住的肉蒸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我还吃过有放红枣的,有时候妈妈在家里做的时候还会准备一碟剁辣椒或者萝卜条放旁边。长大后,每每吃这道菜,总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吃流水席的时候。
四方桌,长条凳,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四周人声鼎沸。如果是红喜事,桌上就不会有豆腐,但一定会有这道菜。妈妈总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夹别人面前的菜,长辈没动筷子,小孩子不能先开吃,吃完饭要跟桌上的人打招呼方可离席。吃完酒席,主人家还会回一袋子礼物,花生糖果烟啥的。在过去那个贫瘠的年代,这些就是孩子的心头宝。包括桌子上大块的肉。因为家里也许一个月才吃一顿肉,而且都是肉丝肉片,不会是一坨肉。而吃完饭,如果是闹洞房的节目,妈妈就会催促我赶快上床睡觉,女孩子家家,别去那种不合时宜的场地。总是带着好奇,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喧闹,还有一声高过一声的村里嗓门最大的婶子的笑声,在这样的笑声和吵闹声中带着一丝好奇,又有点青春的懵懂沉沉睡去。
而如果是白喜事,通常晚上那顿的流水席是最热闹的。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好像都是热热闹闹,也看不见太多悲伤。乐队开始唱歌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的快乐。时下流行的歌曲都能被听到,也会听到像好日子这样的歌。所以通常都会守候到晚上12点,听完整个乐队的全场。唢呐声,鼓声,很多的声音。搬着小板凳,坐着长条凳,甚至站在凳子上,伸长脖子观望着。那大概就是小时候除了露天电影,最热闹的场景了。像一个乡村版的演唱会,充满了童年的记忆和回味。写到这里,仿佛那些年,麦瓜子花生的吆喝声,嗑瓜子花生的笑闹声,都在耳边回响。
这些年,陆续参加过叔伯的葬礼。我还是挺喜欢乡下土葬的仪式。也许当下我们送走曾经亲密的那些人们,形式上有了很多变化,但大小,去感受一个人去世之后,那些曾经在生命中和他有过关联的人,齐聚一堂,一起吃肉,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哭泣,乡里乡亲,兄弟姐妹,相互帮衬也彼此吵闹的那些场景,都觉得特别鲜活。和冷静的在殡仪馆念一篇悼词,绕行一圈的送别,内在体验到的情绪和感受有很大的不一样。
那些道具,那些彼此陪伴的人,那些声音, 那些气息氤氲,那些鞭炮声,唢呐声,和尚的诵经声,哭泣声,吆喝声,都好像要随着年剩余见长,慢慢融入岁月,渐渐寂然无声。
而在吃这道菜的时候,会想起那些乡土人情,那些故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坢坢,还有笑起来极具穿透性的婶子,胖嫂子,就爱美女的哑巴,还有很多很多极富特点的人。
附:
宝庆,今湖南邵阳市,湘中明珠、资水名城,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
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民国改为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了。
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资水横贯,邵水交汇,盆地珠连,丘陵起伏。
自西汉置县,为郡为州为府,为一方之重镇。北邻娄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
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