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要来得真快,转眼就是周六了。
我接连写了几篇写了关于语言角的文章,但是觉得还不够深入,于是就又寻思着再去参加不同活动。于是有了上周周六的经历,参加了一个叫做language mix的多语言角。这个活动是一个熟悉的朋友推荐的,我满心欢喜的答应着一起去报到。
周末要来得真快,转眼周六了,我还没有做好决定啊。去?我对自己的每周的社交生活还是比较满意,虽然固定是固定了些,但好像没什么改变的必要。那,不去?我在文章里面写得很头头是道,对这类聚会轻车熟路的样子,但是有了机会却怯场起来。
我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去抱着“练英语”的想法去。
首先,参加语言角并不能够”直接提高英语“或者”直接提高口语“去参加,是去交友、去开心、去放松的目的为主的。a其次,对于一个英语能力已经达到一定学术水平的学习者,几乎无法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得到提高。在生活场景中会出现的都是高频度语言内容,而这些,只能对初学者的学习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已。
同理,也不是去练习我正在学习的语言——世界语。
要是能碰上除了我朋友以外的世界语者,那可能真的跟中了彩票一样难。
最后支撑我去参加的唯一动力,是“写一篇文章”出来。
当我把自己从参加者的角色解放出来之后,我可以用更加中立的态度观察这个活动。
# 看活动规则:简单有效否
这个活动(language mix)据说已经在香港和上海办了好几年,而且参与人数众多。如今组织者Tommy搬来了成都,遂在成都继续举行。通过这个语言角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最大的特色,mix-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言角。在活动大厅口,Tommy给每个人了不同国旗标签,代表着你会说和正在练习的语言。
这对于参与人数比较多的场合以及多种语言并行的场合是很必要的。参与者只需要观察胸口的国旗标签,而不用再多寒暄,就可以迅速找到伙伴。
# 看组织者的角度:能否恰当照顾好每个人
虽然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自由练习,但是却会有一些尴尬的场面。比如,站在旁边等待却插不上话,同组的小伙伴走了不再回来,或者完全找不到人练习。组织者,可不应该只是收了门票当天的任务就完事了。
那天我一进门,就给组织者出了个难题。他本来准备了世界语的旗帜,确找不到了。如果没有旗帜,那么就没有人知道这里有人想要联系。该怎么办?不过他对每一个参与者的情况已经牢记于心,他让我现在一旁说练习其他的,一会把世界语者招呼过来。虽然最后也只是和朋友两人在聊天,并没有新的世界语者加入,但是Tommy时不时来凑下热闹。
在讨论的后半段,现场还设置了各种不同的游戏,大家可以聚在不同的游戏前聊天。这是比较贴心的考虑,因为没有人能够连续说上两个小时都不想休息的。
# 看参与者1的说:我是来找老外的
# 看参与者2的说:我是来社交的
# 看参与者3的说:我是来练习的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抱着多少不同的动机来参加。动机无分优劣,但是行为上确有。
只想和老外聊天的,并不会太在意其他同组人的”存在“。可能和老外说话的机会很少,老外都属于”稀缺资源“,所以不少人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取这种资源。
这具体就表现在,明明一个组里还有几个人,但是只和那个老外说话。对其他几个人的态度是不温不火,尽量减少互动。
当天,我还遇到一个让我放弃交流的老外。
他一个人站在旁边玩手机,于是我就邀请他聊天(打招呼)。他没有拒绝,表示自己可以说法语和英语。但这个人似乎只是出于礼貌性的答应罢了。无论是他在说话,还是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在往四周瞟。跟他说话,就像对一团黑棉花说话一样。我借故走开了。
# 看这场相聚
旁边以小组人在拍照,尼泊尔人拿着镜头在前面自拍。
我说我可以帮你们拍一张,然后他把手机给我。我盯着手机屏幕,确保每个人都装进镜头。各位的眼神里,那股兴高采烈的、激动的、兴奋的都已经浸满屏幕。我心里暗暗想,这就是交流的魅力吧,这就是学语言的美好意义吧。我拍下了,大家不用故意微笑就已经笑脸足够的合照。
就算一句话也说不出,也不妨碍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啊......
谢谢阅读和分享。
首发简书于20190529。我也分享穷学外语的故事(wx:sololanc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