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求知识指的是在不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下通过整理和思考已有知识来获取新知。
初听起来内求知识有一些违反直觉,传统的学校教育总是安排了许多的知识来学习。现代社会我们也习惯了使用搜索引擎,直接找到答案。这让人下意识就认为学习是一个从外界输入新知的过程。
离开学校,有了社会经验后其实一个人已经掌握了他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不过这些知识往往并没有内化,运用时不能迁移。例如对于许多程序员而言,学过的算法往往只在写代码时使用,很少想到自己学习的算法其实也可以用来处理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内求知识重点在向内探索自己已有的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它们,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经过”内求”的过程,会发现世界上许多道理、智慧其实是相通的,已经获取的知识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这些结晶,只是它一直被深埋,需要各人去挖掘。
内求知识为什么可行呢?
首先知识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一个知识一定是存在于一个知识体系中。其次人类有归纳和演绎的能力。人类的新知总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建立的。
一个接受了基础教育的成年人脑中一定是有许多知识的,这为内求知识提供了原材料。人类推理和想象的能力是天然存在于大脑中的,将”原材料”输入到大脑中,大脑就会开始运转起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的理解知识,获得新的见解。最终内求知识成功。
内求知识可行,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内求知识呢?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阅读一本书还是看一段小视频,我们都能很容易的获取到新知。向外获取知识的成本是如此低,如此方便,向内求是不是有些没有效率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效率的获取知识?
当我们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时,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直接看别人的最佳实践。例如要调研一个行业时,不妨直接去看最新的行业报告。
不过现实中许多问题不是具体的,例如自己应该如何安排新年计划?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如何培养孩子?
这些问题是复杂的综合问题,需要考虑许多方面。当我们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很难有一个最佳答案。这个时候再去向外求知识会让自己无法作出决策。
知识在人类的大脑中默认是以一种整体的、混沌的状态存在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知与不知的边界。当问题来临时,是以一种低效率的”模式匹配”从记忆中寻找相似的场景,从而找到知识。
知识的这种整体性用编程的场景来说就是一段”意大利面条式”的代码,功能代码平铺直叙,没有将能够重用的部分抽取成一个模块。因为没有将功能切割,所以也不能单元测试。代码出错了也不能定位到错误在哪里,程序难以维护和升级。
当我们不停将外界的知识放入大脑中时,就是在混乱的添加代码。最终我们获取了部分具体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仅容易遗忘,运用起来也不得心应手。
有效率的获取知识并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来将知识记在脑中,因为这并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甚至学的越多越无所适从。有效率的获取知识是让新的知识从老的知识中生长出来,新知的生长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它天然和老的知识有联系。以此建立起来的知识网络,才能让人触类旁通。
回到为什么要内求知识?内求知识就是在逼迫着我们去建立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让知识之间形成一张网。这样才能从根上解决有效率的获取知识的问题,面对未知问题才能调动其我们过去所有的积累来解决。这是我们不停外求知识所不能实现的。
内求知识的局限。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如果始终在自己的已知圈子里打转,也是没有必要的。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放到现代显然只有口号意义了。外界在不断变化,人也有将新的外界知识放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获得进步。如果只内求知识,跟不上时代也是在所难免。不过本文重点在讨论内求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就暂且打住吧。
总的来说,内求知识是将一种建立知识体系的好方法。学海无涯,如果学到的知识没有体系,那么只会拖累大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