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

作者: 一百另一家 | 来源:发表于2020-02-15 10:51 被阅读0次

【早读随感】:污名

污名(stigma)这个概念充分说明,理论研究不仅从一开始就落后于社会实践,而且一直落后于社会实践。古希腊人的原始词义是通过一些特点记号来暴露“携带人的道德地位有点不寻常和不光彩,这些记号刺入或烙进体内,向人通告携带者是奴隶、罪犯或叛徒”,《水浒传》中的武松宋江等人都有类似的印记,这说明社会对于规范的脱轨者有着国际一致的认识。

被污名者意味着他们不是被社会正常规范和道德所接纳的人,简而言之,“有污名的人不是什么好人”。读着戈夫曼的著作,不禁想起小时候老师不让同学们起外号,还真的有道理啊,因为当时起外号通常都是根据同学的某些生理特征而激发出的一点“小恶意”性质的灵感。后来,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有些同学小群体竟然也有了江湖诨号,什么“十三太保”、“八大金刚”之类的,无论是自诩还是他人词语里的界定。当然,一身正气的校领导班子对他们都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这篇小文实在无法细致说明污名形成的社会机制,因为这个机制本身也在不断演化。不过,污名形成的最核心部分依然是:一个人所实际表现的身份与社会对他所预期身份之间的差距。

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总是趋于完美的。“例如,在某种重要意义上,美国只有一种男人完全不用感到羞愧:年轻、已婚、白种人、城里人、北方人、异性恋、新教徒、有子女、受过大学教育、全职、气色好、够重、够高、近期有运动记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的社会角色是绝不可能表现出上述的完美,谁还没点缺点呢?本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在极端的情境下,例如由于爱之深责之切心理所导致的巨大落差,认知差距在今天有了个新词叫“人设崩塌”。

事实上,与其说社会事件在考验人性,倒不如说社会事件在考验人设。不幸的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注定会崩塌的,因为,没有人能够躲过由互联网所带来的群体“吹毛求疵”的缺点放大机制。

但是,要特别警惕的是,从社会层面来看,不要出现崩塌之后的“污名”。因为一旦污名出现,就好像一个局部发霉的苹果是一无是处的,“那些与他交往的人没能给他尊重和关心,而这是他社会身份中未被玷污的部分使他们本该给予、也是他期望得到的”。

污名扩大化所造成的心理扭曲和社会断裂,才是最大的损失。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传染。

相关文章

  • 污名

    最近极贪睡眠,一天要合眼四次。 事情大概并不会如想象之中难过。在你的思维之中,世界应当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行发展,然而...

  • 污名

    【早读随感】:污名 污名(stigma)这个概念充分说明,理论研究不仅从一开始就落后于社会实践,而且一直落后于社会...

  • 污名

    雾蒙蒙,湿漉漉的早晨,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叶尖儿上,沉甸甸的。我仰头盯着这颗硕大的露珠,渴望着它能尽快掉下来,因为我确...

  • 【“污名”及“污名化”的联想】* 杂谈

    必须首先申明,这里所谈及的“污名”及“污名化”的概念仅仅是人类社会某些局部性隐蔽角落的一些现象,而且没有什么具体的...

  • “为……正名”的思路

    最近看了一篇为某某现象正名的文章,写得不错,所以就把文章结构记录下来。 某事物被污名化,现在要正名。污名和正名,就...

  • 不要再污名化心灵鸡汤了

    不要再污名化心灵鸡汤了 韦志国原创作品 现在,心灵鸡汤已经彻底被污名化了,臭了大街了。很多人吐槽鸡汤,显得自己很高...

  • 为什么“女权”被严重污名化?

    受邀回答关于“为什么知乎存在严重污名化女权主义”的问题,我想这种污名化不仅仅在知乎存在,微博、公众号、朋友圈、贴吧...

  • 读书笔记《心理学与生活》34–5

    【5】 精神疾病的污名: 污名:是一种不体面的记号或标签,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它是针对个人的一套负性态度,会使别人将...

  • 那些永远记不住的单词|Stigma 耻辱污名【296】

    Stigma 英 ['stɪgmə] 美 ['stɪɡmə] n. [植] 柱头;耻辱;污名;烙印;特征 Sti...

  • 知识分子:仅存的良心

    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被严重污名化,我们有必要为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污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je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