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天 你看书的时候会放音乐吗
今天开始阅读第三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从63页到73页。
小时候看一个国外的好学生采访记录,清楚地记得,“每天的学习时间雷打不动”是保持好成绩的重要原则。
我对这点很受用,我自身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放学先回家做完作业再去玩,连周末都是在家安安静静地上午学习,下午玩,不让别人打扰我。就这样一直保持着,学习成绩还不错。
在一般人眼里,一个人有着稳定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让人佩服的,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专心学习,似乎是热爱学习的标志。
但是到了今天,作者又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思维了。
先说背景声音的问题,你学习的时候是喜欢安静一点,还是会放音乐吗?我是非常反感有干扰的,即使有节奏韵律的音乐也不行的,静悄悄的是最好的,可以专心看、想嘛。
有杂音要靠意志力去抗干扰,小学时老师最讲求学生专心读书,曾给我们班讲说,毛主席小时候专门在大街上看书,以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听得我们都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谁会喜欢有干扰的环境呢?
普通人对没有试过的方法,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猜测是合理的。但是科学家不会胡猜,要拿事实说话。实验显示,有背景音乐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远远好于安静状态下的学习。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童年是被耽误了?
阅读思考点滴:
为什么有背景音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的理解是,背景因素成为记忆的一部分,被大脑无意识地跟随学习材料一起输入了。我们知道学习时输入形式越丰富,在大脑中占据的脑细胞越多,大脑的记忆线索也越多。
说的更高级一点,记忆材料有了场景因素会变得更立体、更完整,也就更有“意义”,更像一个故事了。相对于单独零散的记忆,大脑倾向于对输入的材料进行“编故事”,背景因素等于是丰富了事情的细节和完整程度,也就是说更容易编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也更精彩。
这一点跟书上的解释差不多。
不过,我还有一条解释是书上没有的:
在背景音乐的状态下,大脑需要更用力专注在学习材料上,这样反而使学习更费力,也就是更动脑子让自己保持在学习上不分心。输入时主动投入,学习效果肯定比不用力的状态要好多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心理解释。
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什么阿尔法、贝塔脑波,说是音乐容易使大脑进入阿尔法波的状态,这时的大脑轻松、愉悦、开放。状态好,自然学习吸收效果也好了。这也是一种说法。
有背景音乐的学习我没尝试过,不过变换学习场所倒是有的。在家里看书有时候会觉得闷,会觉得是任务,不想完成。这时候就去书店、咖啡厅看书,环境一换,就感觉很新鲜,心情很放松,也能看得进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