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李笑来##自证预言#
【卡片写作22/1000】
问题: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
【见】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观存在。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而且,它竟然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奇迹:即便你事实上错得离谱,它也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
知道了这个概念后,你会发现,在此之前,你的世界好像对你无动于衷;在此之后,你的世界是鲜活的,是随时对你有回应的。
若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可以给你足够的善待;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大抵会认真地对待你。
【感】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所经历的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我们常常用这些话来解释很难说清楚的因果关系。
虽然我们说不清楚,但事实真的如此。
比较常见的情形有,当我们无意中获取到一些信息时,之后就会很意外地发现,你开始能够从现实中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且更神奇的是,你明明跟以前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却能发现它的影子,而你之前竟然对此毫无察觉。
因为你与这些信息产生了连接。你知道它,它自然就从各种形式让你关注到。
【思】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意指人会不自觉的按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自证预言”的一个很好实验证明。
在一项双盲实验(即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个试验中)中,罗森塔尔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并向任课老师说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测验,估计在这一学期里将会有一些人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同时他还通报了这些人的名字。8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生再次加以测验,结果发现,被指名的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在对这个结果加以解释的时候,罗森塔尔借用了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于教师的期待不同,所以他们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式也不同,而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也往往会顺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自证预言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自证预言原本是中性的,既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但大多数人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我肯定做不好”、“我一定得不了奖”、“我怎么可能成功”等。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总觉得自己做不成什么事,所以每次因为取得一点小成绩而踌躇满志给自己定一个长远目标并憧憬做成的样子时,其实内心深处都是充满迟疑与犹豫,确实至今也没做成什么我想做的事。之前一位朋友与我也聊到自己觉得做不成什么事的困惑,我们因此深有共鸣。可是在我看来,她已经足够优秀了,大学、研究生都是非常好的学校,而且在学校社团担任会长,自己组织过很多活动......
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更直白一点来说,大多数人都恐惧未知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自己的恐惧感,我们会不自觉地对降低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即便对未来的预想没有实现,也不用太自责,毕竟我们的潜台词是一开始就知道做不好。
消极的自证预言和人格有关。容易陷入消极自我人格的人一般自尊感较低,他们总是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倾向于给自己负面的评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评价是消极的,他们会低估自己改变境况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结果。这种思维定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不好的结果证实了你的消极的预言,你就更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行】
留心一点,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体察、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连接。
及时察觉到自己产生消极自证预言的念头,践行避免消极自证预言的方法:改变消极的语言、提升自尊、假装自己能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