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河西走廊的渊源是十几年前种下的。
高中时在雅礼我们国学社团有一期的议题是谈自己的偶像,一位同学分享的就是霍去病,她眉飞色舞地诉说着骠骑将军勇冠三军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对于这个鲜衣怒马的少年就多了一份崇拜。
2017年第一次看《河西走廊》纪录片,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兴趣太浓,只可惜纪录片的篇幅有限,于是急切的找来关于他们的资料查看,翻开史记的列传查看两人的生平。
史书上记录着这个二十多岁的冠军侯的故事: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史记一百一十一卷★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今年六月首阳躺在床上高烧不退的时候,想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河西走廊再次从记忆深处被我翻找出来。
要去,我要去河西走廊。
从兰州出发,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暑假川西行时,和蝴蝶一起在康定城的夜色中约定今年要完成的愿望里,一定要去一次河西走廊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之一。
幸而能凑上兴趣相投的小伙伴,那就出发吧,踏上这一条我的梦想之旅。
兜兜转转修修改改最终成行的旅行如下:
Day1敦煌博物馆 又见敦煌 沙漠营地
Day2莫高窟 鸣沙山月牙泉
Day3嘉峪关
Day4黑城弱水胡杨林
Day5居延海日出 七彩丹霞
Day6马蹄寺 张掖博物馆 大佛寺 钟鼓楼 明清街
Day7武威博物馆 雷台汉墓
敦煌
处于错峰的需求,同样也因为敦煌是此行最期待之处,于是将敦煌放在此次河西之行的首站。
对于敦煌的感受,在莫高窟达到最顶峰,我们排队时排到的线路是4号,包括334、292、257、249、237、16-17号窟,还有158和217两个特窟。
至于《又见敦煌》表演里体会到的历史的厚重与历史的无奈,是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的沧桑。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余秋雨《文化苦旅》
鸣沙山月牙泉的夜晚,荒凉的沙漠和宁静的月牙泉旁,聚集的人们在音响旁合唱”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我却不禁思考起,在这条路上曾经行走过的张骞、班超、霍去病、张议潮,他们走过鸣沙山时,鸣沙山是否也曾响起丝竹管乐之声。
雄关
如果没有实地到嘉峪关,是很难真切感受到”天下第一雄关”的巍峨。
左边是祁连山,右边是黑山,中间狭隘的关口雄踞着嘉峪关,抵御着西域的侵扰。
胡杨
传说中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
作为生长在沙漠环境中的一种高大乔木,走在荒凉的沙漠和戈壁中时,时时惊叹于胡杨极强的生命力。
这次来只见到了绿色和黄色的胡杨,甚至原本定下的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也被我们临时修改行程未成行。
丹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
居延海的日出,是云雾中看到的,五点起床,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再一路车程颠簸,走进景区坐上景交车到达观景台,在芦苇荡之中抢占一个有利地形,慢慢期待太阳从远处湖面升起,远处天空的颜色被太阳染成橙红色,又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地被撕扯成棉絮状。
同一片天幕下中,还有隐隐落下的月亮,和争先恐后抢食着游客投喂的一群群飞舞的海鸥,我贪看着中秋前后圆满的月亮,直到它隐匿于被太阳照亮的天空,也小心的撕开一块块老面包喂给追逐食物的海鸥。
日出是有趣的,落日也是。
七彩丹霞的日落,是惊异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同时也有阴天的遗憾,我们往返于张掖七彩丹霞的几个观景台,欣赏着不同角度的丹霞,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
丹霞是指发育自白垩纪的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只可惜缺少了一些阳光的照射,七彩丹霞终是缺少了几分落霞的余辉映衬。
造像
《甘肃府志》记载:“普光寺又名马蹄寺,为晋之郭瑀隐处,石洞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
马蹄寺最初的开凿者是郭瑀,后人在此处修建佛像,景区内既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
其中马蹄寺石窟上下仅有一条通道,故而排队等了很久,每过20分钟左右放入30~40人,排队将近两小时得以进窟参观,窟内塑像均为87年以后新建,大多为藏传佛教的塑像,之前的石窟均毁于那十年的运动,甚至壁画都被损毁熏黑,只能隐约窥见一些模糊的样式,只有墙壁的刻画还有凹洞还留存一些清晰的痕迹。
而金塔寺石窟的造像,则是在张掖博物馆才得以见到复制品,讲解员介绍复制品可能只能展现出 高塑飞天十之五六的美,然而仅这十之五六的塑像,也不难看出这一时期飞天独特的特色。
大佛寺的参观同样幸运,现场拼团了讲解,跟随讲解员的讲述和手中电筒的指引,这尊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身上的秘密被一一解开。
这里最早开凿于西夏时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苍生
留下来的伟大其实也是过去凝结的,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不断创造着崭新的生活和文化。
正如在张掖博物馆时,讲解员说到“镇馆之宝”,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在她看来,大厅中放置的钟鼓楼的唐代铜钟则是她心目中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口大钟原来是放置在张掖市中心的钟鼓楼上,那时候城里的人们还能登临钟鼓楼,敲响这口大钟,甚至还能在这口大钟上涂画,而随着人们文保意识的提高,这口钟被放入了张掖市博物馆保存起来。当年那些敲钟和涂画的小孩子,如今也成了耄耋老人,只是来了博物馆还总记挂着看一看原来的这口铜钟。
所以这口始铸于唐代的铜钟仍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
在张掖的明清街走着,虽有着国内千篇一律的仿古美食街的共同的特点,却也仍然记录着张掖人的烟火气,麻辣烫、杏皮茶、炒扒拉、卷子鸡,做美甲的小摊贩,现场表演的乐团学生。
这条古老的河西走廊,也在时时刻刻创造新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