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说,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93%的沟通都是靠着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不能够总是去听,因为语言表达很多时候能掩盖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所以作为老师对于学生就要时刻注意并留意观察他们的微表情和肢体动作,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他们的真正意图!想起我们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确实这种情况居多,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他们满口答应以后不再犯,却是屡错屡犯。这也就说明我们并没有看透学生真正想要表达的。
肢体语言既能支持或否定他人的语言、行为,又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还能传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想起我看过的一个故事:
浩浩自从断了奶以后就经常出现咬嘴唇的情况,不管爸爸妈妈怎么提醒,浩浩就是改不了。为此,爸爸妈妈还咨询过医生,医生建议家长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可以陪孩子做一些令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于是,爸爸决定每天晚上都陪浩然读故事书。晚饭过后,爸爸给浩浩读起了他最喜欢的《小猪佩奇的故事》,读着读着,爸爸发现浩浩又在用上齿咬着下嘴唇。这时,爸爸停了下来,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说“浩浩干吗呢?又咬嘴唇!别咬了”,而是用眼睛盯着浩浩的嘴唇看。很快,浩然意识到了爸爸眼神的注视,便松开了牙齿。
故事中的正是运用了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能够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善于使用眼神“说话”,让师生沟通不局限于语言上的交流。其实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巧用面部表情,人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表达赞许、厌烦、同意、否定等多种信息。所以,根据学生出现问题,恰当、适时地运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把你的关注、理解、共情传达给学生,是很好的师生沟通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