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盘初中是我从教的第一处驿站,我对那里永远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学生,那里的乡亲,无时无刻都在我的梦中悄悄浮现!
榆盘地处武山北部,与陇西、通渭、甘谷县接壤。从古到今都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冲。当年毛朱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从鸳鸯镇费家山翻盘龙山穿过榆盘镇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写过浓重的一笔。至今当地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毛主席说过,榆盘是个好地方。"
的确,站在小镇周边的任何一座山上极目远眺,莽莽无尽的黄土堆象无数条蜿蜒游动的巨龙一样,延伸到遥远的天边。使人顿生自然造化雄奇伟大而自我渺小、人生短暂之慨叹!
慨叹之余,腑视脚下,葱郁茂密的白杨林掩映着几处疏落的村庄,点缀着近处几幢白色的楼房。一条清澈的小河边象银色的蟒蛇由南向北曲折爬行,穿过杨树林,绕过一处处小村落,一直向远处开阔的林寺峡游过去。
散步于河边林间,听着河水撞击、冲刷、翻动砂石的微妙声音,伴着杨树上、山间、云端的各种鸟叫声,人家村落的鸡鸣犬吠声,林间鱼塘里鲤鱼跳水的啪啪声,这注定是一曲天籁之音。
春夏之交,浓荫掩翠着的各种无名杂花,绽放着它们不起眼的生命,夹杂在苜蓿紫色的花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深深地嗅上一气,直入心脾,很难品出到底是哪种佳酿美味。
周未,可以稍迈脚力,约三五同仁去林寺峡一游。林寺峡原是60年代修建的千亩大水库,它为下游甘谷境内的几万亩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辉煌时期,曾有几十个护峡管库的工人常住坝上,划船往来于水上。据附近村民讲,水中有二十多种鱼生活在里边,最大的有十多公斤重哩!也曾拥有包括白鹭、苍鹭、灰鹭、灰雁、野鸭在内的四十多种水鸟。每当春夏季节,近处的水面草滩,远处的树林天空,成群结队的各种水鸟,从遥远的北方齐聚这里,发出各种叫声,此应彼和,好不热闹,也因此吸引了四方远近无数的游客!
如今,穿过一望无际的麦田地埂来到坝上,除了半山腰已拆除的几排工人住房的颓垣,闸口并排的几个两米多高的排水管道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孤寂外,坝首上方还刻着醒目、招远的"林寺峡”三个红漆大字,只留给人几分岁月的沧桑的无限感慨!
远游之余,还可以近钓。
出校门,跨过土桥,穿越操场,钻进杨树林,在长满紫花苜蓿的地方,有一处开阔之地,这是我精神的家园。在这里可以读自已心爱的书,可以清嗓唱几曲心爱的歌儿,可以踏着晨露端着草帽在苜蓿中采摘刚顶破土皮的野菇,也可以将无杆的鱼线甩进池塘随兴钓鱼。
面对塘中浮标,我可以静待上两三个小时。小鱼上钩,会亳不犹豫放生,中鱼上钩,偶尔可享野菇清炖鱼,大鱼则是永远也不会上钩的!
林荫下,苜蓿丛,熹微的柔光中,面对微风皱起的水纹,令人神飘四方八极,思游远古太荒,与圣人先哲同行!等到拉回鱼钩,饵早已不知去向,于是上饵再钓,不问收获。
闲目养神间,怀才待主的吕望,逍遥洒脱的庄子,归去来兮的陶潜们,无不与我神交心合。此时,人生的一切落寞与不快,尽在李白放旷豁达的劝勉与苏轼嬉笑幽默的一吟一咏中释然。
哦,太阳落山了,明天再来,不论收获多少,毕竟钓,不一定为钓鱼。因为,钓中有最好的心境!
回到斗室,乡民憨态可掬的真诚微笑,学生渴求知识的大眼,父母千叮万嘱的期盼,伴着浸透乡民汗水的野蕨山葱,留有学生余温的黄桃绿杏和沾着父恩母爱的白生生鸡蛋,一起化作无形的动力!此时只有一种想法,教好我所有的学生,爱我所爱的人,做好我做的事!
换个角度,人生有时也有远游,有时也有近钓,只不过每个人远游和近钓的目的和心境不同,但只要能游出独特的韵味,钓出一种心境,那也能丰富生命的色彩,沉淀生命的份量!
2007.1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