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作者: 徽韵蒹葭 | 来源:发表于2023-01-03 18:30 被阅读0次

    当我再次读起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竟然想到的是泰戈尔的这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苏东坡生于1036年(也说1037年),泰戈尔生于1861年,时空上相差了800多年,空间上更是隔着遥远的距离。可是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或者说所有伟大的灵魂都一样有着激荡心灵的力量。

    公元1082年,苏东坡46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那一年的春天,他和一群人前往沙湖寻找一块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为什么要寻找土地呢?因为他被贬黄州之后,在那块蛮荒之地他没有收入,没有衣食来源,可是生活要继续,家人要吃饭,要穿衣,这位宋朝开国百年的第一大才子不得不为生计谋虑。

    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借”了官府的一块废弃之地给他耕种,他为这块地取名“东坡”,并在上面种植了大麦。大麦很难以下咽,但是苏东坡改良了它的吃法,并且吃得津津有味。这位一代文豪不管身处何地,总能在生活的细微处寻找到美好,让自己从寻常的烟火气中感受到暖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黄州还要待上多少时日他无法确定,少则几年,多则一辈子,在那个ZZ动荡不安的时代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他很担忧“东坡”这块安身立命之地迟早有一天会被官府收回另作他用,于是他便和一群友人前往沙湖准备寻找一块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

    途中,天有不测风云,下起了大雨。

    按照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人生遭遇贬谪和诗意,吃穿没有保障,前途渺茫,不知归期,去寻一块地偏偏途中又遇大雨,该是何等的沮丧和烦躁。也许还会怨天怨地,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抱怨命运不济,人生多舛。

    有谁还能在如此境遇下保持一份从容和达观?苏东坡却能。在那样一段人生境遇里,刚被贬谪时他也有过悲愤忧思,然而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参禅问道,寻求人生的终极答案。在岁月的磨砺下,在灵魂的修行中,苏东坡的失意已渐行渐远,当初的悲愤已随着滔滔的江水东流而去,“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不过仅此而已,功成名就也罢,失意困顿也罢,终究会化为一抔尘土,灰飞烟灭。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不如勇敢迎接每一次挫折,把它当成生命的另一种盛宴,尽情享用。这样的道理说来都简单,也是大家所渴望的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然而真能做到,又何其难!

    所以,人到中年,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再次品读这首《定风波》,越能够从跨越近千年的那场风雨中感受到先生心灵的坚韧与伟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自然的风雨亦是人生的风雨,向大自然的不妥协也是对人生的不妥协。人生在世,谁还能没有挫折坎坷,然而怕它作什么?我自高歌前行,不惧风雨,甚至让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想起了高尔基笔下那只勇敢的海燕,孤独而又壮烈地和困境做斗争,也想起了海明威笔下那个“硬汉”老人,他们都有着人性里那些美好的光辉。

    吹着料峭的春风,淋着微冷的春雨,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往前走,抬头猛然看见山头上的一抹斜阳。原来,一场风雨不过如此!往前走,总会迎来明媚的阳光。回首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宕宕,何谓逆境?何谓顺境?不过是生命的一场经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一颗心才能愈加淡定而从容,豁达而开阔。

    人常常需要一种力量来帮助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在品味苏东坡的过程中,写下的每一个字是在品读这个伟大的灵魂,但更像是借助这个灵魂去和自己对话,去告诫自己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那些不如意,如何弥补过往中的那些失意,如何和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世界握手言和......

    再次读完这首词,想告诉自己:生命不过是一场从生到死的浩浩荡荡的迁徙,在这场迁徙中,需要趟过一条条湍急的河流,也要攀爬一座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会遇到泥泞的小道,也会经过条条坦途......不管是怎样的境遇,都是生命的一份体验和赐予,困境时勇敢地扛过去,生命会因此强大而丰盈,顺境时保持一份低调和谦逊,生命会因此获得一份成长。

    走近他,治愈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th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