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季,我一眼就被吸引,一口气通完啦,就一感觉——过瘾。
暑假七月这十几天,拿着纸质书慢慢看,打卡写作业,不由自主又读出声音来,犹如夏日里的宅在吹空调、吃西瓜、随手读书的清凉——舒服。
下篇第一章《高品质的教育必须重视美育》精华摘抄
中国教育其实什么都缺。
一般人会认为缺德育,主要是从实效上讲。德育占的课时不少,效果却比较差,或者说从结构上讲,政治的、运动的东西太多,对人格真正有用的太少。
智力不等于记忆力,记忆力不等于机械记忆力,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只对机械记忆特别感兴趣,对于意义识记、兴趣、创造性等基本不考虑。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想象力越来越差,梦想越来越少,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少。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美育,至少从两个现象看是这样的。第一个现象,一所学校再差,语文、数学、外语等都会开,稍微有一点条件的体育也会开。但被人忘记的就是音乐,美术所代表的那些“副科”,缺得最多的一定是美育。第二个现象,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一大堆艺术课程,但表面上好像不缺美育,实际上更多的是功利考虑。
现在的中国教育相当于一个人饿久了,吃饭不想吃下,拿起骨头就啃,啃的满嘴是油,现在就是这个阶段。
如果要做取舍肯定是德育第一,一个人首先要善良,要正直,要有最基本的德行。当温饱问题解决后,高级需要就会成为优势,需要就要重视美育了。
现在很多家长的观念已经变了,不愿意孩子再重复他们以前的痛苦学习经历,更愿意孩子快乐、有想象力、生活情绪更丰富一点。所以我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
德育美学观本质就是自由的德育观,但是这个自由并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美学意义上的自由。
美学上的自由指的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比如说你去听一个老师的课,觉得这课非常美,一般来说因为你看到了他的教学自由,什么意思呢?他怎么上都行,怎么上都挥洒自如,实际上他之所以怎么上都行,是因为他的课在内容、形式的把握上已经出神入化。他的随心所欲的合目的性跟是跟对他内容、形式的自由把握相联系的,也就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完全结合在一起。
让你忘情的永远是精神性质的东西。比如一段令人难忘的音乐,你记住的不一定是音符、乐章,而是其中的美妙感觉……
审美精神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贯彻?
在高品质的教育中,所有的学科都与美育相关,德育可以在所有的学科中进行渗透,美育也一样。
每位老师都需要有审美的思维和眼光,善于把学科之美传达给学生。如果把学科的美、把学科魅力释放出来的话,那么孩子是快乐的,快乐写作业,而不是奴役状态,而是非常自由主动的学习过程。
教师审美意识的觉醒
对于当下的教师来说,知识水平,教教授技术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审美的意识进行教学。当一个数学老师能够呈现数学美的时候,从效率上能够提高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的学习变得主动,自由。而当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生改变时,教师自己的生命状态也改变了。
教师教育体系的展望
我一直希望教师教育体系有两个改变。第一就是整个教师教育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比重。二是德育专业化应该明晰提出来。
现在十分迫切的两个问题:
第一,德育、美育的课程本身应该加强。
第二,要通过教师专业建设,加强教师对德育、美育的认识,比如数学教学也要有审美标准,而不只是知识标准。
上篇第10章《劳动教育之新旧》精华摘抄
劳动教育之新旧——我的三点忧虑
一、强调加强劳动教育消极理由太多
加强劳动教育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源于积极的理由——“新时代”需要劳动教育。
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优势需要”已经从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慢慢转化为对真善美、个性自由追求等高级需要上来了。
过去我们对孩子说要热爱劳动,因为“不劳动没饭吃”,今天我们再说这个理由就已经不那么充分了。今天加强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劳动教育能够使儿童“全面发展”,学会动脑、动手,能够让孩子们的人生更加有尊严,也更加有意义。
二,强调体力劳动锻炼太过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为合适的途径肯定是让孩子更多关注与他们实际生活较为切近的劳动生活因素——智慧农业,快递小哥等。因此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加强劳动教育最为经济、最为有效的教育选择。
三,强调独立课程设置太甚
⑴要从更为积极的视角去看待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⑵要注意劳动教育的形态变迁,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
⑶要通过学校文化与教育生活的改造,而非单靠设置专门课程去开展劳动教育和生活习惯
三点忧虑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结论:“新时代”需要“新的劳动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