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书也才二三年,若谈心得,也真是班门弄斧了。但我想谈谈关于读书的一点感受,我们读的书到底有多少会用在生活中。
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职场人,我们大部分读的书是一些较为实用的书籍(我自己是这样啊,总认为多数人跟我一样,可能很片面),像励志类书籍、经济类书籍、心理学类书籍、育儿类书籍等等,这些非小说类的书,都是在增进我的技能或认知的。
可是读了这么多书,当我又回头看到它的时候,发现记忆对那本书好像没有几个点能够很清晰的出现的自己脑海了,只是知道那本书的类别,有哪些大致观点,如果别人问我那本书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我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或者能说出一些,也只是断断续续,不能全面表达,或者表达不准确。更何况经常使用这些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了。
比如我经常看的听的育儿类书籍,算下来也有十几本了,内心感觉对育儿有了整体的认识,能够学以致用了,而且也感觉到了各本书之间都是融会贯通,甚至的是大同小异的。可既然是大同小异,不说明自己已经学了十几遍了么,可家人让我给他讲的时候,还是讲不出来,只有大致理念,难以落实,不能让人信服,不能教授与家人共同学习。
听了很多老师讲学以致用的方法,像拆书帮、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都学过一点点,但都没有坚持下来运用,看完了往书架上一放就不再看了,继续看新书了。久而久之,好多知识只是知其一,并没有实际运用起来,书都白读了。
这篇文章既是反思,也是自我鞭策。此刻还要借我最崇拜的曾国藩的方法——“结硬寨,打呆仗”,书看完一本,把它吃透弄懂,能讲出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去读下一本。读懂了、践行了,才是真读书,读真书,否则就成了过往的风景,留下的只是照片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