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 但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也许只有那在路边摆下小吃摊的小木桌的主人们才更懂得黎明的美吧!也只有我那些每天匆忙赶路去早读的孩子们才更明白这些晨曦之子的可贵之处吧!下面请大家欣赏平泉一中高一一班左航同学的作品《小木桌》
小木桌
平泉市第一中学高一一班左航
天亮了,小木桌在街边的马路牙子上支起来了。
木桌旁支起了一口大锅,锅中有着顶沸的油。一双抹油的手握着一双普通的筷子,在锅中时上时下,伴随了油条的变大,膨胀的“噼里啪啦”声,天亮了。
他们究竟是几时在马路边上支起的小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无论我起的多早,小木桌总支在那里。那些从锅中刚炸出来的油条泛着微光,长得金黄,携带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冲破天与路与日光,反射着暖暖阳光。
我也喜欢那种刚出锅的一笼笼小包子。在冬天最冷的三九天里,刚出笼的小包子里面有着肉馅儿溢出来的肉汤,一口下去,既有淀粉的甜味儿,又夹杂着猪肉独特的风味,在在沿着碗沿儿嘬上一口热汤,一个人的精气神儿立马就出来了,整个人都能冒出热气儿。
在我上学路上的街角,就有一个卖早餐的小木桌。爸爸妈妈带我去吃的多了,与老板便熟了,当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妈妈与老板搭话的时候,我就站在一旁。看着老板熟练的抻面团,炸油条,看着老板揪下了一小团面,用手一拽,两只手拿着面团的两头,缓缓的进入沸腾的油锅之中。油锅里的油条不断地膨胀变大,有的地方还鼓起了一个气泡,生怕他胀破后油花四溅,待到一面金黄,老板便拿起筷子给油条翻了个面,继续去炸,待到两面都变成金黄,再给他夹到漏网上,油滴尽后,再夹到盘中,送到顾客就餐的小木桌上。有时顾客太多,老板总会小跑着送餐,当老主顾关照时,还会送些自己自制的小菜。
可惜,后来住宿了,吃住都在学校进行,虽然还有小木桌上的早餐,但只能在冰凉的金属桌上进行。从此小木桌成了我上学路上的掠影。
再后来放假时,我发现车窗外的风景在时光的挪移中改变了从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楼房,大路边上也栽上了挺拔的柳树……但马路边上的小木桌从未变过。
不管时间怎么流,车流怎么走,小木桌就是在静静悄悄的,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晨曦之中。
有多少桌子在更新换代之下死在回收站之中,但小木桌它们是人间烟火,是属于劳动者,永恒的生活。
教师点评:文章聚焦于卖早点的小木桌,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亲切感。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小作者从自己的视角观察、思考,所以围绕小木桌的人与生活也有了独特性,处处散发着我的气息。营造了普通劳动者与“我”交融的氛围。体现出了王君老师所倡导的”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三见原则,而这才是文章最大的魅力所在。(丁丽洁点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