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一日,杨过被郭芙斩断手臂,一人独自出走,机缘巧合之下遇见大雕,又被大雕引导,发现了独孤求败埋剑的“剑冢”。
独孤求败,昔年号称踏遍江湖,但求一败而不可得。他埋下的剑,也正是他一生经历的见证。
杨过到来,逐次看去,心有所感,而有所悟。
02
第一柄剑,剑长四尺,锋利无比,剑下石片写着:刚猛凌烈,无坚不摧,弱冠前与河朔群雄争锋。
这把剑便像初入江湖的少年。
少年人心性刚烈,对世界诸多不满,急于仗剑行侠,清除一切不公、不善,壮怀激烈,自认为饱含理想而处处征伐攻讦,所谓锐不可当,自觉无坚不摧,与河朔群雄争锋者,便是少年人引以为使命之事。
少年人,便是如此激烈,急于改变世界。
03
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下面写着:紫薇软剑,三十岁前用,误伤义士不详,乃弃之深谷。
三十岁,正是逐渐成熟的年纪,剑术上更加精进,心智也趋于成熟,不再那么激烈。
正如软剑比寻常硬剑难使,柔软似蛇比锐不可当又上一层。
但此之时,仍余一丝急切,“欲与天公试比高”,江湖中事,依旧会认定非黑即白,殊不知执念皆妄,以致误伤义士。
所谓不祥,是心生愧疚。到此方知,但凭一腔血勇,不足以平江湖之事,而所谓弃于深谷者,不单是误伤义士之软剑,更是少年人心性中不顾一切、不可一世之鲁莽。
04
第三把剑是玄铁重剑。
石片下写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持之横行天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真正抵达一个境界以后,就不会再纠缠于所谓的巧技,这便是悟道的开始。
所谓“一力降十会”,人成熟后,能够通达世故,世事洞明,他内心里,因为看得分明而生出一种定力。
心内有定力,知道这世间事并非非黑即白,人性似是流淌的河,艰深晦涩,于是能够举重若轻、不露锋芒而威力更甚。
“大巧不工”,这四字知易行难,它的重点就在于苦积内功,日日不断。
所以杨过在大雕的引导下,在激流的江水中练习臂力,积淀内功。
所谓持之横行天下,皆因内心坚定,知晓事物运行的规律,不纠结,亦不悲愤,此时他顺应事物的规律,不强求,不纠结。
05
第四柄是木剑,石片上文字写道:四十岁之后不屑带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进,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屑带物,身心不为外物所滞,摘花飞叶,皆可为剑,终至于无剑胜有剑,这时候的独孤,已经通透豁达,看透世间名利,不为身外物、不为名利成败所驱役,心性渐趋淡薄。
这时候,估计“求败”的名字也不屑了,如果有可能,他或许会叫做“无争。
——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处的木剑只“聊备一棺”,看似不经意,但却是一种极深的修为与怀念。
试想,学剑之人,幼时皆以木剑习练,就像孩童自幼玩具,等到长成,即使成为天下名士,但最甘苦喜乐,还是年幼之时。
最后这把木剑,便是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
06
抱朴归一,复归于自然。老子说,我无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