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逻辑思维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对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有了新的看法,李做了十九年的宰相,相当于唐玄宗从21岁当皇帝过了19年到45岁李林甫上任,李林甫之前是张九龄那可是唐代著名的贤相,到唐玄宗64岁他去世。想一想就知道45岁时玄宗皇帝年富力强见多识广,哪有那么好欺骗的。肯定是极大地满足了皇帝的统治需求。口蜜腹剑好像就是形容李的。杨国忠是个理财的高手。但是书上说安史之乱时他批了很多度牒去买了换钱做军费,皇帝的库银一分没动。我们站在现在看肯定不对啦,但是当时老杨有什么苦衷吗?历史上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裙带关系。但如果唐玄宗最后没有安史之乱,是不是会有一个举贤不避亲的美誉?
1、皇帝可以把威胁到他皇位的人包括兄弟,近亲,老婆、孩子全部杀掉,如果这个皇帝开创了什么盛世,我们就三缄其口,如果是个不怎么样的皇帝我们才可以说他昏庸无道。
2、大多数在历史上留下污名的人,其实就是是横征暴敛,就是因为中央政府要养的人太多,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圣贤儒生受制于自己的三观一筹莫展,自然有人会出来替皇帝做这些事情,他们往往学识没有大儒们高,读错音,写白字。但是有一样本事就是会筹钱,那时候社会财富并不在小老百姓手里,小老百姓能有几个钱。而是在世家大族手里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所谓“横征暴敛”。而那些所谓的酷吏基本上文化水平不高,也多是为了维护帝王的利益充当打手的人。之所以有“酷吏”的称呼,是因为历史是下一朝的儒生写的。
3、我过去的印象里历史是这样说的,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一般的开国皇帝比较贤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很服气,随着下一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地主阶级就把农民阶级的土地通通抢到自己的手里不给他们种,造成广大农民阶级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然后造反推翻前朝皇帝自己做。其实内在的机制是国家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导致人口增加,当人口增加到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时,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就是互相杀戮,直到人少地多。人口成为主要资源。另外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其实和农民兄弟是一伙的,现在看看历史上开国皇帝就知道了除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地地道道的穷人之外,也是个地地道道的蠢人,中外那一朝的皇帝,不是老皇帝的身边人,所以皇帝和老百姓没什么矛盾,皇帝和当朝这般大臣的矛盾才是主要的,所以所谓“酷吏”实际上是皇帝想要削弱他们的工具。
网友评论